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柴窯,中國古瓷器之“瓷皇”。她究竟是誰?是中國那個窯口生産的?這一直是困惑中國乃至世界收藏界的歌德巴赫猜想。隨著本文介紹的這件古籍問世,這一收藏界的“千年之謎”將得到完美解答。 柴窯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曹昭的《格古要論》之中。他是這樣記錄柴窯的:“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麄,黃土。近世少見。” 在當今全民收藏之中國,在傳世瓷器和出土瓷器之中“號稱符合柴窯瓷器特徵”的瓷器枚不勝數。目前,眾人爭論的焦點是《格古要論》中“北地”之意。北地是一個方向詞,表示北方的意思?還是一個特定的地方名字?如果是一個特定的地方名字,那又是中國何地呢? 最近筆者正在整理一些有關趙氏世家文化的歷史資料。在多年之後又重新閱讀了一次五代時期由趙崇祚編輯的中國第一本詞集《花間集》。這是一本明代版本的古籍,其中有一篇古人的手跡,書法瀟灑飄逸,是湯顯祖點評的“序”。(湯顯祖是中國明朝的著名文學家,他被世人尊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讓筆者矚目和震撼的是,在湯顯祖的序中也有“北地”一詞。原話是: “北地李獻吉之言曰,詩至唐,則古調亡矣。然自有唐調可歌咏,猶足被管弦。”(見圖1、圖2) 筆者查詢百度得知:李獻吉,即中國明朝大名鼎鼎的“李夢陽”。他是明朝早期文壇七子中領袖人物。陜西慶陽(今屬甘肅)人。二十一歲時(弘治五年1492年)李夢陽舉陜西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所以,湯顯祖序中的“北地”特指的是中國“陜西”。(更多精彩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3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