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的公交移動傳媒上能看見一條某藝術機構醒目的投資宣傳廣告,所謂“您買畫,銀行開保函,貶值全額退款”,“全國20位美協主席作品,首付2萬元”,“全國100位美協理事作品,首付6千元”。對這條廣告的第一反應是,這是投資藝術還是在投資官銜?這種自詡為創新的藝術投資模式,既褻瀆了藝術也扭曲了市場。無論這個私人機構和全國的美術家協會有著怎樣的曖昧關係,這種官銜投資都是社會急躁之風拜金之風的怪胎。 就整個社會的藝術素養而言,中國的大多數老百姓對於藝術的認知幾乎都停留在“像不像”的階段,由於藝術教育的欠缺,他們無法理解一件作品,更無法理解一件作品的價值究竟在何處。正如這五六年間,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知道有“當代藝術”這個詞,完全是得益於藝術市場天價頻出的媒體報道和藝術旅遊區的出現,而他們對於藝術本身的認知並沒有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爆有所提升。藝術投資即便有收益,那也是少數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遊戲,對於中國的普通百姓而言,無論從物質上講,還是從經濟上講,藝術都是一種奢侈品。而就藝術作品而言,其價值真正在於收藏,其前提是你能夠懂得一件作品真正的價值,而並非將之作為一種簡單的投資對象。藝術作品價值的決定者是藝術價值本身,因此它很難等同於普通投資商品,藝術品最好的歸宿應該是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收藏,是對藝術本身價值的認知和認可,將其藝術價值較好的保存並使之流傳於世,而非看重其投資空間。 今天,藝術投資幾乎到了扭曲的地步,儘管藝術拍賣的天價紀錄一再刷新,但是藝術的基礎生態並沒有因此而根本扭轉,就像這條廣告,忽悠百姓拿錢購買藝術品的噱頭不是依靠通過有效的手段提升公眾對藝術的審美和基礎知識,而是以官銜做投資的招牌,以官階衡量藝術作品的價值高低,實在是對藝術的褻瀆,對大眾的糊弄。雖然,在國畫界,以官位衡量作品價格的不良規則一直存在,但是用之進行如此赤裸裸的宣傳還是第一次見。於是,我們也就看到了以上的邏輯,不懂藝術不要緊,你只要懂官位大小就可以進行藝術投資,這種扭曲的市場關係在當下社會幾乎成了天經地義。 中國的藝術投資其實是比較可笑的事,因為這是一個沒有健全藝術市場機制,也沒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更缺乏藝術基礎教育缺乏藝術基本素養的社會,整個社會只盯著錢眼看,無論是一個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還是把學術研究當項目工程,還是講藝術作品當商品,都是以粗暴簡單的經濟標準去衡量,一切都可以是投資。整個社會關注藝術市場,癡迷藝術投資,只是陷入了一場經濟泡沫膨脹的洗錢遊戲,而藝術為什麼重要,藝術對於一個人、對於一個生命個體的重要性根本無從談起。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盛行的當下,文化的厚重感被普遍消解,我們的社會也許已經不記得自己曾經是一個體面的文化國度,我更擔心的不是投資,是整個文化在今天已經陷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消費主義浩劫。 文/徐家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