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6月12日宣佈獲贈的 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品,將被納為于 2017年落成的M+視覺藝術博物館的永久藏品。這批當代藝術品由知名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瑞士人烏利•希克捐贈。有關機構宣稱這批藏品價值約 13億港元,根據“部分捐贈、部分收購”的協議,M+再向希克博士購入 47件藏品,包括丁乙、方力鈞、耿建翌、谷文達、黃永砯、劉煒、王廣義、徐冰、曾梵志、張曉剛以及一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 ,售款將達 1.77億港元。 希克是誰 烏利•希克,瑞士人 ,出生於 1946年,集政治家、商人、藝術收藏與評論家于一身。早在 1995年,希克被先後任命為瑞士駐中國、朝鮮和蒙古大使,現如今希克不僅是一家年收入 15億瑞士法郎公司董事會的副主席,還擔任一些知名美術館的諮詢委員會委員。希克從 80年代開始接觸中國先鋒藝術,收藏了 180多位藝術家的近 2000件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影像、方案、招貼、剪紙等。 備受爭議的“希克模式” 改革開放 30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一直充滿爭議,而這位神奇的瑞士人從其剛剛起步開始,便以一位外交官的中國情結熱忱走訪了上千位藝術家,以獨特的藝術審美堅持每年購入藝術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扶持了青年藝術家的事業。近幾年他依然保持著每年收入約 200件中國當代藝術品的習慣,至 2012年 1月,他在接受採訪時確認自己的收藏已經超過 2200件。 這次挑動中國當代藝術界神經的“捐贈”大概佔其收藏的一半左右,市值 13億港元,還附加半捐贈半購買的附加條款,第一批賣給香港 M+視覺藝術博物館的 47件藏品估價 1.77億港元。 希克“半賣半送式”的清盤傾銷觸動了大陸當代藝術圈的神經,捐贈與出售的關係在國人眼中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似乎藝術品的捐贈代表了一種“高尚”,而出售則是唯利是圖的表現,現在的“希克模式”卻悄然將二者結合,受到非議也就不足為奇。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從上世紀 90年代開始,希克便先後拜訪 1000多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大眾乃至藝術評論界極少人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時候,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價值還沒有浮現的時候,他不斷地走訪並收集中國的當代藝術家極其作品,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專家,並整理出一套可以説是中國當代藝術第一手的“文獻”。台灣藝術策展人陸蓉之相信“希克是最早的,也是當時唯一的”。 國內知名策展人皮力對希克的收藏持積極的觀點,“上世紀九十年代,當烏利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時候,劉小東 A4大小的作品僅 800美金,現在已達數十萬以上。”皮力回憶,那時候的中國當代藝術幾乎沒有人買,烏利大量買入中國當代藝術品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也促進了市場的形成。現在,中國藝術家不僅走向世界,也出現了“天價”。於是,有人開始質疑, 中國當代藝術值這個價錢嗎?皮力認為,出現這種質疑,與價格和價值體系沒有連接起來有很大關係。 希克,第二個尤倫斯? 以尤倫斯夫婦為代表的西方買家紛紛以收藏家的姿態粉墨登場,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經過精心的耕耘後又以“拋售”的方式離場,在這樣的前車之鑒影響下,希克那價值 13億港元的部分捐贈、部分收購模式不得不令人産生質疑。 比利時的尤倫斯夫婦在北京開辦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對中國當代藝術不遺餘力的進行收藏、整理和呈現。而在 2011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拍上,尤倫斯夫婦開始“處理”自己的藏品,105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以總價 4.27億港元成交。作品分別被來自歐美、中國國內和亞洲其他國家的資本瓜分,系統性的收藏也隨之東流。這讓中國藝術界中曾經因學術理想而支援過尤倫斯的人們感到極大的失望。藝術理想的覆滅,而所有的一切全部以資本的獲利而告終。 在理想幻滅,傷感與失望的余波中“希克模式”的突然出現很容易將希克與尤倫斯聯繫起來。 但是希克還是與尤倫斯夫婦略有不同,早在 2009年,烏利•希克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自己“只買藝術品,從不賣藝術品”。即便有人以懷疑論的觀點去審視這一表述,但至少他從未拿自己的名字公開叫賣藏品,而“希克收藏”對於拍賣價格本是很好的保障。另一方面,據悉,每位藝術家的每個系列的作品希克只會收一件,這種做法更像是做編年史的美術館的做法,而非要炒作某門類別、某個流派、某個藝術家的投機者。 對此皮力也認為,這是兩起性質完全不同。“烏利是個人行為,尤倫斯則是機構行為,這兩個事件不應該從道德層面上去評價,國內外制度有很大不同,包括遺産稅等不同的制度,在這些制度下,裸捐並不是評價標準。” 質疑的根源? “希克模式”遭到質疑的根源也許與希克的身份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獨特的發展歷史有關。 歷數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的西方收藏家,可以找出一長串的名字。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其實從未遠離西方的背景,她的的萌芽便生成于西方藝術被引入中國之時,可想而知她的認可與傳播同樣需要西方話語為主導。 西方既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傳播者同時又是最大的收益者,而近幾年來二級市場的亂象更是火上澆油。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究竟如何?希克會不會是第二個尤倫斯?“希克模式”的最終結果如何?這些問題的答案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