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雲:禮讚生命,分享感動

藝術中國 | 時間:2012-07-11 11:31:12 | 文章來源:江西美術出版社

讀書>

牧人 160cm×80cm 布面油畫 2011

庫: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下鄉寫生已經是一種過時的方法,對於很多畫家來説,下鄉跟他自己的創作已經是割裂開的,無意義的,您怎麼看待這種看法?

楊:現在很多人下鄉寫生只是旅行性的採集一些浮光掠影的東西,或者説是到一個地方“獵奇”,這是我一直都很反感的,也是下鄉寫生的一個弊端。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下鄉寫生畫的作品與他實際的生活是脫節的,與他情感的進入或者説他體驗到的東西是割裂的,這個問題也確實存在。下鄉畢竟不能包治百病。但是,藝術難道就是畫自己或者周圍的生活嗎?難道這樣就沒有弊端了嗎?其實問題也很大,藝術家會變得越來越自我,或者變得越來越做作,越畫越冷漠,找不到更大的創作激情。另外,我們再看一下歷史,從塞尚、米勒、梵谷、高更,乃至於到柯羅和以後的一些畫家,為什麼整個印象派要跑到巴比松周圍去畫畫?因為你不可能在城市裏面去表現農民,表現農民的藝術。那麼中國農民的藝術是不是就沒有人表現了?歷史上也曾有一批宮廷的、文人的畫家,他們也會跑到鄉下去畫一些東西。反而是對於現在的藝術家來説,自我和主觀反而成為了一個阻礙,他已經不打開了,不去看外部的世界了。

巴爾蒂斯説:“脫離自然的畫家會渴死在泉水旁”。他説的這個自然可能不單單是純粹的客觀,它一定指的是能呼吸的,也能體驗到更本質的人和自然關係的自然。即使是表現城市,也得找到那個最能觸動他的,或者他有創作靈感的這樣一個城市去體驗。

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各有它的弊端。但是如果畫家是像我剛才説的那樣,只是下去“獵奇”,去表達一點自己的主觀的東西,根本沒能夠體驗那種感動和情感的進入,我覺得下鄉就沒有意義,出去就沒有意義。

中國有一句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那麼這個“外師造化”的範圍,可能因人而異。有的能在近處找到創作靈感的就不要到遠處。自從歷史上藝術不表現宗教題材以後,藝術不為貴族和歷史服務以後,藝術家只有到鄉下去尋找創作的靈感和創作的源泉,比如説陳丹青當時畫西藏,他就是在那個地方找到了創作的真正的動力和感受力,所以把他的才華和情感都發揮出來了。

1  2  3  4  


庫藝術29期

黃河傳説——段正渠的西北傳奇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品讀彭斯近作

人、社會、自然:朝戈繪畫中的“三位一體”

有亮光在指引——走進韓洪偉的油畫世界

楊飛雲:禮讚生命,分享感動

留住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