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美輪美奐的龍泉窯青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3 14:45:14 | 出版社: 中國文博網專稿

龍泉窯青瓷燒制歷史悠久,是我國著名的青瓷窯係。從創燒至今,窯火相續,未有間斷。主要分佈在浙江省龍泉市境內諸鄉鎮,周邊縣市亦有燒制,但以龍泉境內最為豐富、典型,所以命名為龍泉窯青瓷。創燒與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歷經隋唐、五代、兩宋、元明清、民國至今,歷代皆有燒制,是我國燒制時間最長的窯係。所以遺留下來的青瓷燒制數量多、範圍廣、堆積厚。是我國窯址分佈最廣的窯係。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數據顯示,龍泉窯青瓷遺址有500處。以大窯龍泉窯遺址最為典型、集中,有五代至明代的126處青瓷燒制遺址,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瓷器又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對外貿易商品,龍泉窯以其美觀、經濟、實用等優點遠銷四大洲,是我國對外傳播範圍最廣的窯係。


圖十二 民國龍泉窯青瓷鼓罐



龍泉窯青瓷從南朝創燒以來至唐、五代。受到當時影響力最大的越窯青瓷影響,及周邊的婺窯和甌窯亦對其有影響。在北宋時期形成了自己的燒制風格,並且進入了皇家視野,據宋代葉容的《坦齋筆衡》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從上文可以知道龍泉窯在北宋已有了比較廣泛的影響力,但是質頗粗厚,未被朝廷納入官窯燒造場地。但宋氏南渡,定都臨安以後,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促進了江南地區各種手工業的發展,相距京師不遠的龍泉縣窯,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時期燒制出窯的青瓷,製作精細、釉色滋潤、器物完美,應該説是龍泉窯青瓷燒制的最高峰。其中還受到北方汝窯的影響,創燒了有別與一般白胎青瓷的黑胎青瓷,俗稱哥窯。元代政府對外貿易為之開放,促進了龍泉窯青瓷的外銷和發展,並且燒造數量大於南宋,從新安海底沉船的資訊來看,在兩萬多件的瓷器當中,龍泉窯佔了一萬七千多件,説明龍泉窯青瓷是元代外銷瓷器的主要窯口。明代的龍泉窯青瓷依然風采依舊,為洪武、永樂、成化等朝燒造宮廷用瓷。

據《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十四)》“窯冶、陶器”條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州府、處等府燒造。”又據成化帝于天順八年正月二十二發佈的《即位詔》記載令:“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官在彼燒造磁器,詔書到日,除已燒造完者照數起解,未完成悉皆停止。差委官員即便回京,違者罪之。”從以上資料記載可以得知,明代宮廷在龍泉燒造青瓷,無“官窯”之名,也應有“官窯”之實了。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大文博學院、龍泉青瓷博物館,對大窯龍泉窯遺址的楓洞岩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證實了以上記載,出土了大量元明時期的青瓷標本,其中有五爪龍盤等器物應當為宮廷使用,並出土了帶“官”字款火照。對研究明代龍泉窯青瓷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清代的龍泉窯青瓷可以理解為由盛到衰的一個時期,但未停燒,龍泉境內的孫坑、木代口(木袋口曾芹記龍窯建於清光緒年間)延續在燒,但此時燒造器物釉色不佳,已難充雅玩。民國時期屬於龍泉窯的傳承時期,龍泉縣境內的西鄉地區(八都、上垟、寶溪一帶)燒制倣古瓷,由於産品品質較高,xxx燒制東西送當時總統蔣介石,並授 “精藝瓷坊”。並研究龍泉窯青瓷的專類書籍,為今人研究龍泉窯青瓷提供了豐富的文字材料,主要書籍有:當時龍泉縣縣長徐淵若得《哥窯與弟窯》,寶溪鄉鄉長陳佐漢的《古龍泉窯寶物圖錄》,我國著名田野考古學家陳萬里的《瓷器與浙江》等一系列書籍內書寫了大量關於龍泉窯青瓷的內容。新中國成立不久後,在周恩來總理的批復下,龍泉窯開始恢復生産,在上垟設立國營瓷廠,所燒器物美觀大方,作為國禮用於外交贈送四方賓客。(圖一、圖二)隨著改革開放之風吹遍大江南北,青瓷燒制逐漸從國營走向私營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態。終於在2010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授予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我國唯一的陶瓷類項目。(圖三、圖四)(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二十五期)

下一頁馬遠繪畫藝術的淵源與特點上一頁王同鎮:俄羅斯油畫的四種價值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二十五期
· 藏泉選萃
· 福建名窯瓷鑒賞概略
· 雄渾圓勁 恣肆超逸
· 拙中帶秀 清雋雅逸
· 耕耘在紅山古玉的沃土上——訪紅山古玉文化研究專家劉永勝
· 美輪美奐的龍泉窯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