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波洛克的悲劇(前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05 14:33:24 |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通常説來,藝術家的優劣是以青史留名為標準的。即使這種做法不全面——肯定有些優秀的藝術家在默默無聞中老死、窮死了,可那些“無名英雄”沒有只紙片字傳世,他們的存在等於不存在。所以,英雄還是得由青史留名的藝術家來擔當。何況公眾從來需要英雄,一個時代如果沒有幾個英雄撐門面,朝野上下肯定都不會答應。因此每個時期人們會推舉出自己時代的英雄來,被選為英雄的人有福了。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是美國藝術史大書特書的偉大風格,更是1950年代領導國際潮流的“前衛畫派”,藉了它,美國藝術第一次揚眉吐氣,做成了國際領袖。歷史給我們記載了一串光輝的名字:波洛克,德庫寧,羅斯科,馬瑟韋爾,萊因哈特,紐曼,克萊因……關於他們藝術成就的記載積箱盈笈,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地位愈加穩固,作品的市場價格愈加驚人。

藝術史便是由一個一個風格,一個一個大師疊加而成的,至少它在藝術史家的筆下如此呈現。藝術史家的工作活像建築師,手中拿著圖樣,用歷代風格和歷代大師,一塊塊壘成一座藝術宮殿,供人瞻仰。倘若我們無暇接觸真實的歷史,便只能從歷史學家手中接受這二手貨——歷史大抵是用這種方式流傳的。這是人類生活中建立的起來的某種文化秩序,它似乎也並沒有什麼不好,相反,它給人方便,使人便於從一團浩瀚無形的歷史中掌握線索。

可我們要小心,一切建立的秩序都有一種強大的慣性。在物理的運動狀態中慣性讓我們輕鬆省力,在精神的運動中慣性也一樣讓我們省力——接受現成的概念,無需自己去觀察並思考,但我們卻因此會失去自己的眼睛和頭腦,因而失去領悟事物真相的機會。

接受藝術史家現成的定義,接受認可的英雄都是慣性的表現。假如我們離開這種慣性,歷史甚至可以向我們呈現出另一種面貌。這便是這裡為美國藝術史上英雄們作譜的初衷。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 活了44歲,生前就已經成名。現在則更加被公認是世界級大畫家,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大師”。他的作品創下了迄今為止拍賣史上最高的價錢:一幅畫賣到1.5億美元。然而,他在世時雖已被社會承認,畫賣得卻並不好,結果他成名了還一樣受窮、無奈。他的畫升值被搶購,是他死後的事。因此他一生中緊鎖的眉頭從來沒有舒展過。經濟上的困窘固然是讓他過得不順心的原因之一,但更加重要的,是他內心的無人理解,他成名後,這種不理解甚至更深,導致了他痛苦孤獨。雖然他死於車禍,但實際上,他幾乎死於自殺。這位藝術界的“大師”,並未因藝術而獲得救贖,他是帶著一個痛苦的靈魂離開的。

上一頁波洛克的悲劇(1)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正文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