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第一章 香江碎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21 12:45:32 | 出版社: 人民日報出版社

 

黃祖耀也很樂意有個機會接觸外界的新鮮事物,於是,每天放學後,便按照登記本子上記錄的,對當時香港報界的巨頭一一拜訪,順便結識了不少朋友。當時在《大光報》做校對,後來成長為《華僑報》總編輯的吳灞陵,時任《香江晚報》編輯,後來參與創辦《成報》的汪玉亭……這些人都和黃祖耀無話不談。在學塾生活之外,禮拜六對黃祖耀來説是比較難熬的。當時香港在週日不出版報紙,父親在禮拜六也就相應比較清閒。閒下來的父親會拿出書本,用剪有圓洞的白紙覆蓋在書頁上,一次露出一個字,讓黃祖耀辨認,如果念不出或者念錯了,父親的右手食指和中指便會握緊,朝著黃祖耀的前額狠狠鑿上一記。在書塾讀了不到一年,黃祖耀被母親送到了廣東中山縣的外婆家。黃祖耀的舅舅失蹤後,留下了妻子、一雙兒女和年邁的父母相依為命。

轉眼間,黃祖耀快十歲了,舅舅家的大兒子也已經去了廣州,在嶺南大學求學;大女兒二十多歲,知曉詩書、足不出戶;小女兒十六七歲,雖不識字,卻體力強健,能挑百十來斤的擔子,而且脾氣爽直;小兒子比黃祖耀小一歲,也到了適學年齡,卻一直鬧著不願去學堂。百般無奈中,外婆給黃祖耀的母親去了信,表示希望黃祖耀能來鄉下讀書,帶動表弟一塊去學堂。鄉立小學離外婆家不到一里地,設在“楊氏大宗祠”(黃祖耀母親姓楊)裏。祠堂佈局高朗,光線充足,教員是從縣城請來的師範生,授課十分認真。校長楊星垣,約莫五六十歲,頭髮已經白了,是一位飽學鄉紳,給一年級的學生教過一次國文,是校長自己編的兒歌,最後四句讓黃祖耀印象深刻:中秋過了月不明,清明過了花不好,諸兒讀書且趁早,莫教日後添煩惱。因為有了學塾的基礎作底,小學的課本黃祖耀很容易記住,也能明白老師的講解,很得大家的喜歡。每逢學校慶典,小小的黃祖耀身著米黃色校服,頭戴鴨舌帽,列在學生隊伍裏,在喇叭銅鼓的演奏聲中,突然就有了一種神聖感,心兒也開始“嘭嘭”地跳動。口哨聲一響,隊伍邁著整齊的步伐出發了,穿越村中孩童羨慕的目光,豪邁的軍歌足以讓附近的村子跟著地動山搖:“黑、黑、黑鐵也,赤、赤、赤血也,昌、昌我民族是我天職也。豪、豪氣萬丈衝霄漢……” 經過水塘邊時,蜿蜒的隊伍倒映在水面,美麗如虹。每次慶典結束後的當晚,黃祖耀總是興奮得徹夜難眠。剛來到外婆家時,黃祖耀同一位姨媽家的表姐擠在“神樓下房”(在客廳北面上端伸出來,用來供奉祖宗神位的小閣樓,叫“神樓”;神樓下方有門,門內過道旁邊的小房叫“神樓下房”)左邊的一間小廂房裏;不久,表姐遠嫁美國,整間廂房就屬於黃祖耀一個人了。外婆家的火油燈熄得早,尚無困意的黃祖耀摸著黑爬上廂房裏的那張古老大床時,總是有點害怕;鄉村人習慣早睡早起,天還未亮,雞叫聲、耕牛嚙草聲、附近糧店的舂米聲就已經此起彼伏、不絕於耳了。每年春秋兩祭,外公一族的祠堂都會給楊氏子孫分豬肉。在外婆的指導下,舅母會將這份量不少的燒豬肉用香山特有的鹵蝦再燉一次,製作完後貯存下來,總能夠讓全家人吃上十天半個月。崖口隔田鄉陸姓姨媽時常送來特産蠔油;到了冬天,外婆家還會端出用油浸泡著的臘鴨屁股……這些美食讓童年的黃祖耀極為欣賞,再加上遠離父親的藤條和“鑿栗”,無憂無慮,他也就毫不客氣地將自己喂成了小胖子。

1  2  3  4  5  6  


下一頁第二章 海上沙龍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節選一
第一章 香江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