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幣”先藏“識” 收藏錢幣,要積極學習錢幣方面的知識,了解錢幣的發行量、發行年代、材質、歷史背景等資訊,不要盲目收藏,輕信他人。 以中國的第二套人民幣為例,它的發行時間是1953年和1955年,當時無論紙幣還是硬幣,因為人口相對較少,回收貨幣工作比較順利,所以其存世量非常少。依此類推,我們即可找到更有價值的錢幣。 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都很珍貴,只要是好品種,其價格還會有一定的上漲空間。儲俠建議,第二套的蘇三幣(三元、五元和十元)、一元、兩元,第三套的兩元、“背綠浮水印壹角”和“棗紅壹角”等品種都可以投資;銀元中的袁大頭從解放後至今都有增值的趨勢,以後的勢頭也不錯。中國現代的普通紀念流通幣價格很低,值得挖掘的有五元系列中的珍稀動物(1993年開始發行)、傳統文化錢幣等。而珍稀動物系列的錢幣設計得不錯,發行量又小,因為“動物”題材的錢幣在國際交流上更少障礙,世界收藏界對此幣很認同。它雖然便宜,抗風險能力極強。連版幣(即我們使用的一、二、五分)的收藏也不容忽視,從1955年開始到現在,每年發行的年版、年號都不同,它本身的幣值低、成本低,但收集需要消耗較長的時間,儲俠明確表示,這樣的一套幣攢全了,價值不菲。 作為經驗豐富的藏家,儲俠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一盎司的金價為1萬元,而1盎司金幣的市場價達到20萬元,試想它還能有多大的升值空間?這就是投資危險區域。市場疲軟後,其價格很可能呈20%至50%的下跌。物固然是以稀為貴,如果市場價格遠超出了其本身價值,其市場也只是短暫的。如果我們把1000枚錢幣的發行量界定為一個珍惜品種,它本身價值是5000元,市場價位在2萬至4萬元,就可以關注,如果到了20萬元,就超出其本身價值太多,不僅沒有升值的空間,還可能會很快跌價。投資錢幣,一定要有抗風險能力,需要收藏者對錢幣有很透徹的研究。 “享受型”收藏 對於收藏者而言,最珍貴的藏品未必價格最高。 當記者問到儲俠的最愛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英國錢幣,尤其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期的機制幣,堪稱古典式設計和製作的經典,其價格也只在萬元上下。他説,英國錢幣是機制幣的鼻祖,尤其是1952年以前的六代君王時期,做得非常好,相對變化不大,好蒐集。有很多創意新、工藝技術高的錢幣,升值空間小,價格也不高,但觀賞性極強。儲俠就是在香港錢幣展上,收集到了英國1797年出的世界首枚機制錢幣(俗稱“車輪幣”,幣厚8毫米,直徑41毫米),還有1800年未流通的英鎊,並收齊11枚一套,另加4枚金幣,共有6大組,總計800多枚英國錢幣。 一直以來,儲俠認為,收藏和買賣應屬兩回事。“收藏就是一種方式、一種生活概念,收藏的樂趣源於藏品本身,閒來無事的欣賞和把玩,給收藏者帶來無限樂趣。本著這樣的原則做收藏,會更健康、長壽,最終也會有不錯的回報。”他把這樣的狀態稱為享受型收藏。“收藏關鍵在於愉悅身心,否則就會把樂趣葬送為一種負擔。但要成為真正的錢幣收藏大家,必定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財力、物力和精力,給後人留下的主要是一筆精神財富。” 儲俠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國外,不僅可以學習到很多新知識,還拓展了自己的眼界。他在國外看了很多家族收藏和百年老店,倡導傳承式收藏。儲俠的收藏興趣非常廣泛,經常從國外帶回一些自己喜歡的小東西,如小器物、杯墊等,這些雖不屬於他的專題收藏範圍,但在自己的旅途中還是情不自禁地將這些“樂趣”攬入懷中。 儲俠説,“收藏”沒有終點,一個目標達到後,又在追求新的目標,永無止境。他説自己會在這條收藏路上漫步,人生也是在這樣的“悠哉、遊哉”中感悟著,還是那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