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藝術類權威雜誌《藝術新聞》(ARTnews)根據22個國家的收藏家、藝術品交易商、拍賣行、博物館負責人、策展人和藝術經紀人的意見,以2010年全球拍賣行的成交數據及私人交易數據為基礎,綜合考量後評選出第21屆年度活躍的“全球頂級收藏家200強”及“全球頂級收藏家10強”。 在這份榜單上,一個個驚人的數字,似乎組成了一團團兇猛的火焰,映照著世界藝術市場的火爆和收藏投資群體的瘋狂。 透過榜單,我們清晰地看到國際藏家構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富人們都在追求什麼,他們的收藏趣味有什麼新的動向,中國藏家又在世界藝術市場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讓我們解剖這份名單,以期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誰是No.1 荷連娜和伯納德·阿諾特夫婦取代了去年位居首位的俄羅斯鋁業大亨、石油大王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及其女友,躋身首位。作為全球知名的奢侈品LVMH集團的掌門人,阿諾特夫婦目前的資産總值為410億美元,他們以收藏當代藝術品為主。這對夫婦已是第6次榮登“全球頂級收藏家200強”之首。 黛博拉和萊昂·布萊克這對來自紐約的伉儷從去年的第3位,榮登第2位。在藝術品收藏方面,作為紐約現代藝術館的副館長,布萊克收藏興趣廣泛,古代大師、印象派和現代主義藝術品、中國雕塑和當代藝術都是他們心儀的對象。 艾迪斯·L和埃裏·布羅德夫婦位居其後,這對夫婦也是多年名列“全球頂級收藏家200強”前10位,他們以金融服務和房地産發家,長期致力於當代藝術的收藏和展示。過去的10年間,他們共有3次排名第一位。 在排行榜前10名單中,只有排名第4的哈裏特·辛裏格魯是榜單上的新面孔,他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一位銀行家,主要收藏印象派、戰後及當代藝術作品。2010年上拍的莫迪尼阿尼作品《坐在長椅上的裸女》就為其所藏,是在1999年以1680萬美元購入,去年這件作品的成交價為6890萬美元,刷新了莫迪尼阿尼個人作品成交紀錄。 基金大亨史蒂夫·科恩夫婦與去年排行榜位次一樣,都是第5名,他們主要收藏印象派藝術及現當代藝術。不過,近兩年,科恩已將收藏重心逐漸轉移至當代藝術。在今年的春拍季中,他送拍的科恩藏的印象派畫家弗拉芒克的風景畫以2250萬美元成交,另一件沃霍爾的作品“Liz”在紐約佳士得以2360萬美元成交。 去年首次進入前10名的香港藏家劉鑾雄的位置被國際珠寶商老闆勞倫斯·格拉伕夫婦取代,這對夫婦來自美國,居住于芝加哥,主要收藏印象派及後印象派藝術品,2010年11月,在瑞士以3.05億元成交的粉鑽就為其購得。 此外,榜單的第7位到第10位與去年一樣。第7位是菲利普·S·尼阿克,他主要收藏古代大師、印象派、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作品。排在第8位的是在當代藝術收藏界最活躍的大腕之一──弗朗西斯·皮諾特,他不僅是奢侈品集團古奇的老闆,還是全球最大的拍賣公司佳士得的擁有者。他收藏了達明·赫斯特、傑夫·昆斯、理查德·普林斯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皮諾特的收藏對佳士得在全球當代藝術部的拓展密不可分。第9位是艾米麗和米切爾·瑞雷斯夫婦,他們喜歡收藏現代和當代藝術品。排名第10的是卡達皇室成員安圭拉-塔尼。
不斷演變著的頂級藏家 在今年的“全球頂級收藏家200強”中,歐美藏家依舊佔據主流,佔據200個席位的80%以上,但相較去年87%的比重已有所下降。與此同時,亞洲、俄羅斯、印度等地藏家的進入,使得高端市場異常活躍,世界頂級藏家的構成也在發生變化。 中東地區藏家崛起是一個尤其引人注目的現象。在今年的前10名中,中東藏家就佔有兩席。基於本次評選對最近印象派繪畫的購買者和畢加索、沃霍爾、培根等“明星藝術家”作品的買家的調查後發現,安圭拉-塔尼購買了數量不少的畢加索和培根的作品。此外,在科威特、巴林、阿曼和其他中東國家都擁有一批有政府背景或皇室背景的高凈值財富人群,他們是藝術市場重要的購藏群體,同時也是中東藝術事業的贊助人。 就收藏的類別來看,世界頂級藏家交易和收藏的主流仍舊集中于“印象派和現代藝術”,但當代藝術品的收藏比重越來越大,排名前10的藏家都涉及了當代藝術品,這也是拍賣場上當代藝術年成交額不斷看漲的原因。正如私人藝術經銷商、佳士得前任當代藝術部負責人尼爾·梅爾茨所言,“潮流正在改變,在收藏主流行業內,當代藝術市場正在逐漸取代印象派和現代藝術,成為大的趨勢”。 中國內地藏家身影何在 在2011年的榜單中,亞洲藏家共有8位,較去年增加了3位,其中香港及台灣地區各有兩位,日本3位,南韓1位。他們分別是:香港地産大亨劉鑾雄;居住在香港的莫妮卡和馬克思·伯格夫婦;台灣國巨電子創始人陳泰銘;台灣IT龍頭企業、力晶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崇仁;日本教育出版公司倍樂生董事長福武總一郎;日本廣島的翼佐藤;日本優衣庫老闆柳井正;南韓金昌一。此外,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烏裏·希克也在名單之中。入選名單的亞洲藏家,依舊是老面孔,中國內地藏家仍舊無一人列入榜單。 雖然中國藝術品交易總額已為世界第一,全國收藏家數量龐大,號稱一億之眾,在榜單上,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呼風喚雨的中國藏家為何進入不了世界頂級藏家之列?原因何在? 首先,中國收藏自成一體,與世界收藏的主流圈各行其道,更是與《藝術新聞》的評價標準相距甚遠。例如,該刊評判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對於印象派藝術以及現代藝術市場的參與度,中國內地買家和藏家大都以購藏古代和近現代中國本土藝術品為主。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品成為中國藏家難以躋身這份榜單之頂的“殺手锏”。全球話語權仍然掌握在老牌藝術強國手中,國際市場對中國藝術品收藏的認知尚有一個過程。 再者,從參加評判的組成人員來説,大部分都是歐美專業人士,他們很少有機會和中國內地藏家接觸,《藝術新聞》對中國收藏缺乏全面、深入了解,榜單沒有及時跟進目前中國藏家收藏力量最新的變化趨勢,難以在外界産生集聚效應。 另外,中國藏家大多不願公開自己的藏品,具有“藏富”心理,這與西方藏家樂於建立私人博物館、與公眾分享藏品的心理不同。而且,中國的藝術品交易還處於不成熟的階段,私下交易、納稅等問題都不透明,沒法對實際交易進行具體有效的統計。秘密交易、資訊滯後、統計不準確導致中國藏家難以進入世界主流媒體視野。 此外,中國藝術市場目前以投資為主的發展現狀也難以贏得國外媒體的認同──有眼光的藏家缺乏強大的經濟實力,“不差錢”的買家又將目光緊緊盯在作品帶來的經濟收益和回報上,商人之眼如何與藝術結緣?處於起步培育階段的中國收藏,與世界級藏家的水準相距還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