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壁畫 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拓片摹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考古發現中出土了多處墓葬壁畫、磚畫遺存,對於傳世畫作十分匱乏的六朝繪畫來説,無疑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六朝墓葬壁、磚畫興盛的原因,一方面受了漢代以來中原厚葬之風的影響,特別是六朝時期北方的許多士族和勞動人民(包括種種技藝匠)從中原南遷,其葬俗、畫作題材和雕刻技法等均或多或少遺有中原的傳統風格。另一方面,六朝帝王貴族的墓葬中,所繪製的大量壁畫,也是與當時統治階級愛好繪畫的風氣和追求奢華的習尚分不開的。 畫像磚是我國古代用於墓室建築中的一種圖像磚。它的流行時間從秦漢一直到魏晉南北朝,主要出土于河南、江蘇、四川等地,是我國歷史文物寶庫中的珍貴遺存。南京博物院所藏模印拼嵌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簡稱“竹林七賢磚畫”)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且品相最為完好的大型人物畫像磚實物。南朝帝王陵墓裝飾壁畫,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歷來被國內外史學和美術界所重視。 這件國寶級文物于1960年4月出土于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太崗寺新石器時代遺址時所發現。該墓總長8.95米,寬3.l米,高3.3米。墓室左右壁中部為磚印壁畫。全部壁畫磚的兩側均刻有文字,如“向上行第卅一”等編號,便於鑲砌。 [1]原件分佈在墓室中的南北兩壁,各由近300枚磚塊拼嵌而成,規格均為長2.4米,高0.88米。南墓壁自外而內的人物依次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人;北墓壁自外而內的人物依次為向秀、劉伶、阮鹹、榮啟期4人。後來,此磚畫移至南京博物院,由多位專家復原于南博藝術館陶藝館內。 “竹林七賢”為魏晉時期的7位名士,並分別在中古文化史上佔有地位。關於“竹林七賢”之本事,中世紀之文獻記載頗多。《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注引孫盛《魏氏春秋》載:“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遊者,未嘗見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瑯訝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于竹林,號為七賢。” [2]又《世説新語·任誕》:“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鹹、河內向秀、瑯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3]及酈道元《水經注》:“(清水)又逕七賢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萋。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等同居山陽,結自得之遊,時人號為“竹林七賢”也。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于其處。”[4]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熱衷於清談和玄學,行為放蕩不羈而又談吐不俗。西晉八王之亂以後,晉室東渡,茍安於江南一隅。加上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地方割據勢力紛爭引發頻繁的戰亂。面對“天下紛紛,禍難未已”的時代,“竹林七賢”對時政持超脫曠達的態度,常結伴遊于林間,寄情山水,縱酒歡歌,悠然自得。這種處世態度在東晉南朝時期被統治階級所崇尚。畫面上的另一個人物為春秋時的隱者榮啟期。將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因志趣相同而展現在同一幅畫面上,一方面是墓室兩壁畫面對稱的需要,採用了漢代以來壁畫中常見的對稱分列的構圖形式;另一方面反映了魏晉南朝時期“讬好松喬”、“榮辱何在,貴在肆志”、“仰慕同趣”的社會風尚。(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第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