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普林《中國行動》-展覽二配圖 此次文獻展所展示的是作品的文本,呈現的是作品的一部分,是具有歷史性的記載,或者是作品的延伸。在圖片和文字勾勒出的行為藝術展中,時間性、空間性、環境性在文本作品中均難以還原,觀者的體驗和感受也大打折扣。眾所週知,行為藝術最大的特點即它的“現場性”,正是這個特性讓行為藝術比起其他形式的藝術更有張力。行為藝術家以身體為媒介,用熱情調節藝術語言和現實之間的距離,以瞬間迸發的激情還原真實。這是行為藝術純粹性的一面,同時也是它的問題所在。一方面,正是這種特性,行為藝術較之架上藝術作品更遠離商業和金錢的誘惑,更加真實。另一方面,這種自發的行為、最本質的表達更容易被“大眾”曲解,甚至異化:一個普通觀眾想要通過看張洹的《二十平方米》的圖片來理解這個作品的內涵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當市場主導藝術界的時候,嚴肅的藝術家仍然在努力堅持表現他們的身心體驗。他們的大量作品在反映各種複雜的社會現象的同時,更注重表達對這些現象的反思,批判、傷痛或者快感。行為藝術的發展步履維艱:他們不願被金錢“異化”,希望能夠堅持自我,但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援,又缺失了把行為藝術引向良性發展軌道的最大的助推力量。近幾年,行為藝術勢頭漸衰,有些藝術家已經轉向裝置或其他形式的創作。這不僅因為行為藝術不可重復、難以收藏性的特質,更夾雜了政治、文化、大眾認同的矛盾。然而,但令人鼓舞的是,隨著行為藝術影響的擴大,更多觀眾開始參與到現場中。二〇〇〇年誕生的國際性行為藝術節——Open,使行為藝術開始從非公開表演逐漸成長到可以完全公開表演,並使國際藝術家在中國創作、表演他們的作品。這種規模化持續性的展覽,也有助於觀眾關注、了解行為藝術。並且,很多作品體現出強烈的實驗性和先鋒性。多元化不在是一種趨勢,而是一種真是的存在。行為藝術本身也在逐漸消解國家、種族、宗教等狹隘的概念。同時,行為藝術也越來越成為當代藝術中的一部分,各種大型的當代藝術展上,都有行為藝術的表演,如2002年“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年1990-2000”、“後實驗•聚變:第二屆長沙當代藝術展”等。 二十五年來,藝術家們對顛覆藝術標準和打破遊戲規則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嘗試,確顛覆了觀眾的審美距離。這些體驗、激情、理性、批判、無聊的作品用先鋒姿態面對新的藝術語境。儘管行為藝術逐漸取得了藝術圈裏的正規席位,它在官方眼中仍舊算得上是異己分子。2001年,文化部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堅決制止以“藝術”為名義的表演或展示血腥、殘暴、淫穢場面的不良現象。這種眼光實際上代表了大眾的審美認同,對於普通觀眾來説,行為藝術仍然處於邊緣的狀態。從這個角度看,此次回顧展完全稱得上是對行為藝術發展到今的最大首肯和支援。在中國,還未曾有哪個藝術門類,做一次回顧其從無到有發展歷程的展覽。的確,我們不能強迫大眾認同行為藝術,但至少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方式來抵抗對它的異化。正如展方所説的:“我們想突破目前國內美術館尚未系統、合法化的行為藝術展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