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張子康:民營美術館體系仍處起步階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04 13:34:10 | 出版社: 廣東時代傳媒有限公司

 

《收藏•拍賣》:今日美術館在資金鏈的構建上已經逐漸走向多元化、社會化和穩定化。一方面有來自國家的政策扶持、稅收優惠,有時候甚至還會有專項的資金;另一方面則來自於美術館自籌,包括社會贊助資金以及美術館的門票、會員卡收入、咖啡屋、書店以及剛剛建立的藝術禮品店等商業性收入。能否介紹一下今日美術館的各種營利方式?

張子康:我們做活動部分抵稅,還有就是上報展覽的時候會申請到一些資金贊助,但相比起國外,中國在對民營非企業美術館的扶持方面做得還不成體系。美術館一年的運作費用需要好幾千萬,今日美術館運作主要靠社會贊助,政府資金相對少。例如我們現在正在做的“調節器”第二屆今日文獻展,這是一個國際性的展覽,我們從學術上選擇合適的藝術家,然後社會上取得贊助,這過程中並不需要藝術家出資。還有一種情況是,有優秀的藝術家想在我們美術館做展覽,經過學術委員會的審定通過後,需要藝術家自己尋求贊助或者自己出資,因為一個公益性機構沒有那麼多的資金支援每一個好的藝術家做展覽,每年像這種類型的展覽佔了全部展覽大約一半。美術館的收益還包括很像咖啡館、藝術禮品店等等的收入。這方面美國的美術館做的很好,據統計,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禮品店2007年的收益是1.7億美元。除了實際的收益以外,禮品店其實是對美術館的學術有推動價值的,比如觀眾可能覺得一張方力鈞的畫賣得很貴,但可以從禮品店帶走一個方力鈞做的盤子,這是一個“把美術館帶回家”的概念。所以説,如果所有的賺錢行為都帶著學術推廣性,反過來也給美術館帶來極大的效益。

《收藏•拍賣》:今日美術館作為一家按照國際美術館規範建設和運營的民間美術館,于2006年7月成功轉型為真正意義上的非盈利機構。2006年年底,原本由今典集團完全控股的北京今日美術館成功轉型,從今典集團的文化産業中完全剝離出來,成為在民政部門正式註冊的民辦非企業的公益性質的美術館。這種轉換對今日美術館的發展起到至關鍵的作用在哪?對於一家民辦美術館而言這標誌著什麼?

張子康:當初我們的想法特別簡單,就是要建一個獨立的美術館。作為一個美術館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公益性,如果不從原來的集團轉型出來我們的性質就是盈利的,那和商業的畫廊沒有區別,要真正成為和國際接軌的美術館,那必須是這樣一個非營利的美術館。

《收藏•拍賣》:近年來,國內民間收藏熱持續升溫,民間藏家收藏日豐,各種類型的民營博物館、美術館隨之萌生。您認為目前國內民營博物館、美術館的發展中遇到的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

張子康:其實關鍵還是在藏家本身,自身有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做一個非營利的美術館,還有自身的硬體設施的準備。目前政府沒有任何一個關於成立非企業民營美術館的規定,在民政部門只有一些內部的界定,比如説申請的時候會看你的硬體設施如何,關於美術館的定位,定位是否能夠實現,還有你的人員是否專業等等,但這些民政部門還在醞釀形成一個明確的條文的過程當中。目前有些藏家、老闆是想做民營美術館,這要考慮到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做到非營利,有些人覺得最後這些藏品不屬於自己了,內心也不太願意,所以真正的公益性機構,要做到向社會募資就要向社會負責。其實藏品多的藏家可以考慮把自己的藏品做私人展示,也是面向公眾,但這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在美國除了像大都會、MoMA這些有政府扶持的私立美術館,還有一些私人的美術館,沒有政府的扶持,完全由個人開辦,但是這兩種都是有明確的規定,要達到某種條件才可以開辦。

《收藏•拍賣》:您對現在準備辦民營博物館、美術館的藏家或企業有何種建議?或者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問題?

張子康:主要還是在美術館的非營利性質上,如果創辦美術館的初衷就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這就不是美術館的做法。比如用學術轉化成美術館的收益是絕對不允許的,我們不會自己為一個藝術家做展覽,推他出來,然後再拿到拍賣場上去賣。當商業在主導藝術的時候,藝術就沒有長遠發展的可能性,挑選藝術家和作品的時候都需要以一種文化建設的角度考慮。

1  2  


下一頁雜誌簡介上一頁珠寶見證下的愛情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拍賣》2010-11
· 侯瀚如:行走世界的獨立策展人
· 馬芝安:民營美術館不應是地産投機商
· 珠寶見證下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