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舊約》中,友弟德就是一位女中豪傑。據《友弟德傳》的記載,她是馬拿謝的妻子,丈夫死後一直穿著孝服。友弟德是一位既勇敢而又極富謀略的女英雄。一次,當阿斯陸王的大軍包圍以色列城鎮貝多利亞、並切斷水源以逼迫他們投降的時候,友弟德挺身而出,以解救祖國的危難。她毅然脫下了身上的喪服,換上華麗的衣飾,帶著使女悄悄地來到對方營中訪問敵軍首領敖羅斐乃。敖羅斐乃在軍營中突然見此美女出現,疑是仙女下凡,喜出望外,立刻為她的姿色所征服,並擺酒設宴隆重款待。杯盞交錯、得意忘形之餘,他便醉醺醺地進入了夢鄉。就在這個時候,友弟德用劍割下了他的頭顱,裝入使女的食物袋中帶回了貝多利亞。敵軍不攻自潰,城池轉危為安。在猶太語中,友弟德是猶太女人的意思。也許歷史上不一定真有其人,很可能是民間口頭流傳和一位理想的英雄,著力加以塑造而作為以色列的民族象徵,並與既有的英雄大衛相配對。16世紀前半期法蘭德斯的佚名畫家的作品《友弟德與少年赫拉克勒斯》就描繪了這個女中豪傑。這裡的友弟德看上去倒像一個文靜的女人,她身體比例勻稱,動作優美。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女子,竟右手拿著一把劍,左手提著一個被割下來的滿臉鬍鬚的頭顱。她眼睛端詳著他,對此令人戰慄的景象,似乎除了略顯好奇以外一切都若無其事。更顯得特別的是,在友弟德的身旁站著一個小孩,兩手各捏著一條蛇,其動作和神態幾乎與她相同。朝左方舉起的手看著那條正翹首施威的毒蛇。這個小孩被認為是在搖籃中掐死兩條毒蛇的赫拉克勒斯,在這裡,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與希伯來傳説中的豪傑居然匯合了,一個嬰孩,一個婦女,相互映襯,同樣勇敢地對邪惡開展了鬥爭並最終取得了勝利。柔和的女性、嬰孩的肉體與兇惡的敵人、毒蛇的對比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效果。不過那偏于拘謹的畫法、畫面冷冰冰的感情以及在友弟德的恥骨部位安放了一小片完全透明的紗巾,都表現出了保守主義時期的特色。另一位畫家漢森于1569年左右畫的《友弟德》,雖然也屬保守主義風格,但處理完全不同。作者在情節上選擇了即將動手的剎那,友弟德從畫面背轉過身來,右手舉著劍,左手捏著一個布袋,而在她的身後就是爛醉如泥的敖羅斐乃的頭部。她幾乎是呈一百八十度地扭轉過來,似乎是為了更有力地借轉身的慣性砍下這關鍵的一刀。人物大半個身軀佔滿了畫面,首先就給人一種巨大而逼真的感受。女體豐滿而強健,高聳的乳房和壯實的臀部突現在畫幅的前面,加上因身軀扭轉而隆起的肌肉團塊,更加強烈地渲染了那女性豪傑的勇氣與力量。作品所表現的是一個性命攸關的時刻,但人物的表情都是那樣的冷漠,從而可以看出作者對這個情節本身並不是最予重視的,這也是當時的保守主義作品的一個特色。 斯杜克《莎樂美》
夏塞裏奧《梳粧中的以斯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