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可以用來分析非營利部門的價格-産量決策。首先我們假設,前面描述的商業企業的産品,現在由某家非營利的劇院公司上演。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論述的,該公司的目標是在符合其預算平衡的限制條件下,上演具有適當品質的作品,以追求觀眾規模的最大化。如果該公司沒有任何政府補貼或私人捐獻,它就會試圖在僅能彌補其平均總成本的價格水準所對應的産量下進行生産。此時,需求曲線和平均總成本曲線相交于點F,意味著最優價格和産量分別為P2和Q2。將這一結果與前面由商業公司對同一産品進行生産的情況相比,我們發現在非營利性組織中,門票價格更低,並且觀眾的總人數(或者演出週期的長度)更高。然而,還請參見Edwin G West,“Nonprofit versus Profit Firms in the Performing Arts”一文中對本結論的反對意見,該文章刊登在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11,第2期(1987年12月):第37頁—第47頁,以及James Heilbrun在“Nonprofit versus Profit Making Firms: A Comment”一文中對以上反對意見的回應,該文章刊登于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12,第2期(1988年12月):第87頁—第92頁。 然而,根據單一産品的情況對非營利部門進行分析是不切實際的。在每個演出季度中,大多數非營利表演藝術公司的活動共同構成了節目清單。或許一個常駐劇院團體會上演四個劇目,一家歌劇公司會上演兩三部歌劇,一家古典舞蹈公司會上演六場短篇或中篇的芭蕾舞劇,它們共同組成幾個夜晚的表演。圖7—1中所描述的模型能夠以相當實際的方法處理這種複雜情況。 現在用“演出季度的長度”而非演出週期的長度來衡量數量等級,也就是售出的座位數,因為産品本身沒有單獨的“週期”。現在,成本曲線不再表示某件單獨的作品,而是代表所選的全部劇目的集合。因此,總固定成本就是當季所有産品的成本總和(比如裝配成本)。AFC下降,是由於隨著季度時間(Q)的增長,TFC/Q的值是不斷減少的。現在,AVC和MC代表的是,每季度的全部劇目當中,每件作品的平均經營成本,並且和前面一樣,這個值是固定不變的。 現在,在所有非營利表演藝術節目的門票銷售中,訂購佔了很重要的比例。因此,就很容易得到一條單獨的需求曲線,用來分析上演的全部劇目,而不是從個別産品的獨立需求來考慮問題。 在成功的演出季度內增加某公司上演劇目的受歡迎程度,會使其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假設成本曲線不改變,曲線D和ATC的交點也會向右側偏移。售出門票數量的增長意味著公司的演出季度將會延長。 對於那些努力使自己發展成為永久性機構的表演藝術團體,成功的一項重要標誌就是為期更長的演出季度。設想一下,對於一位音樂家或芭蕾舞演員來説,如果其所屬公司全年只能確保15或20周的工作時間,他們的職業生涯將多麼艱辛。更長的演出季節對公司實力的加強有巨大作用,這不僅是通過增加表演者的收入,而且通過給表演者提供更大的提高技藝的機會來實現的,毫無疑問,時間較長的演出季度能夠使聘請頂尖演員和設計高水準作品變得更加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