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關於生産力滯後的討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15 13:40:42 |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章中,我們在鮑莫爾和鮑恩的分析基礎上所進行的討論可以概括如下:相對於整體經濟的成本來説,現場表演藝術的成本之所以會上升,是因為藝術領域中的工資待遇增長必須與一般經濟中的保持同步,即使藝術生産力的提高是落後的。這並不意味著藝術家每小時的工資必須與其他工作中的工人一致,因為在不同職業當中,就業的工作條件以及從中獲得的非貨幣性的滿足是各不相同的。更確切地説,這項討論就是,包括藝術在內的所有行業都需要在全國性的綜合勞動力市場上通過競爭來雇用勞動者,因此藝術家的工資必須不斷與一般經濟中的工資保持同比例增長,以便使藝術産業能夠雇用到其發展中必需的勞動者。

在任何經濟中,每工時的實物産出增長都有以下五種可能的來源:

1.單位工人資本的增加:如果工人有更多的機械設備可供使用,每工時的産出就會增加:在一個小時之內,十個工人用兩部前裝載機和兩輛卡車所搬運的土要比十個工人用一部前裝載機和一輛卡車搬的多。

2.科技的改進。科技可以定義為對生産方法的掌握情況。

例如,推土機和前裝載機的採用替代了鎬和鏟就是科技的一個進步,它大大提高了運土業單位每工時的産出。

3.勞動力技能的提高。顯然,如果工人的技術更加嫺熟,他們在單位時間內的産量就會越高。技能可以通過教育或在職培訓得到提高。

4.更優質的管理。如果管理者建立更多關於組織生産過程的有效途徑,那麼每工時的産量就會增加。

5.規模經濟。在一些生産過程中(對此沒有規定),當生産規模擴大時,單位投入的産出是增加的。汽車製造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類行業就是所説的享受規模經濟,尤其是隨著産量規模的擴大,會表現出每工時産量的增加。(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已在前面的第7章討論過。)

從以上所列的原因中,有人或許能推測出在那些使用大量生産設備的行業中,最容易實現生産力的提高。通過使用更多的機械設備或投資于新的技術改良設備,能夠提高單位工人的産量。其結果就是,在典型的製造業中,生産單位物質産出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總量每隔十年都會顯著下降。現場表演藝術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機器、設備和技術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很小,並且不論如何,這些因素隨時間流逝幾乎不會發生什麼變化。

這不是説其中完全不存在科技進步。例如,電子控制的發展使舞臺照明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觀眾的舒適度也因空調的使用而大大改善了,這些同樣為更長的演出季度和更靈活的日程安排提供了便利。但是這些改進對於即將到來的交易來説並不重要。正如鮑莫爾和鮑恩指出的,生産條件本身阻止了生産力方面的任何實質性改變,因為“表演者的工作本身就是最後的結果,而非生産某種商品的手段”。參見WilliamJBaumol和WilliamGBowen,PerformingArts:TheEconomicDilemma(NewYork:TwentiethCenturyFund,1966年),第164頁。既然表演者的勞動就是産出——歌手演唱,舞蹈演員跳舞,鋼琴家彈奏鋼琴,實在沒有任何途徑能夠提高每小時的産出。

如今,四名音樂家在演奏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時所需要的時間與該作品在1800年首次發表時所需要的時間完全相同。

在以上列舉的提高生産力的五項來源中,只有在演出季度較長的情況下出現的規模經濟對現場表演藝術真正有效。正如鮑莫爾和鮑恩所強調的,對於僅僅依靠這一因素的現場表演藝術而言,“不能指望其比得上由整個經濟獲得的生産力發展的顯著成就”。參見WilliamJBaumol和WilliamGBowen,PerformingArts:TheEconomicDilemma(NewYork:TwentiethCenturyFund,1966年),第165頁。結果就是,相對於整體經濟的成本而言,表演藝術産出的單位成本註定要不斷上升。簡而言之,這是生産力滯後不可避免的結果。

另一方面,在“前進”部門中的行業,其生産力穩步增長,會發現自身正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它們每年都能夠以生産力提高的相同比例來增加工資,而無須增加任何勞動力的單位成本。因此,即使工資增加了,價格也不需要提高。

下一頁生産力滯後影響的代數解釋上一頁生産力滯後與藝術的財務問題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文化經濟學》 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