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赤日炎炎訪印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7 10:43:34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六月驕陽,新德里氣溫攝氏42℃左右,中國當代油畫展在印度國家現代藝術館舉行。我向守場的工作人員了解幾天來觀眾們的意見,他們説觀眾很欣賞中國油畫,看得懂,説多年沒看過這樣好的油畫了,因對大部分“現代派”展覽人們不理解,引不起興趣。我又請他們更具體指出觀眾最喜愛的作品,於是指這指那,大都是較寫實的,或有點近乎印度裝飾風格的作品。似乎全世界廣大人民有大致相近的審美水準,倒是各國藝術家的口味彼此有著較大的差距。

我參觀了現代藝術館的長期陳列部分,陳列著東、西方不少國家當代的作品,多半是作者贈送的,中國的僅有徐悲鴻及汪亞塵的三四幅不及一尺見方的小品。在眾多現代作品中印度作家的作品當然應佔主要位置,但在佈置安排及藝術特色上並未予我深刻印象,而這是我最盼望的借鑒。我到國家博物館,一進門便予我極強烈的感受:造型飽滿而堅實的雕刻充沛地表現了健康、強壯、歡樂,人們對生活是如此陶醉!石頭刻鑿了富民族情調之史詩,比之盧浮宮所藏埃及、希臘的作品或西安博物館的中國作品,彼此雄偉相近,韻律迥異。歲月悠悠,長安城裏和德里街頭熙熙攘攘的人民永遠為生活奔波,一代代的人消逝了,他們的魂魄與內在價值卻被藝術家鑄鑿在永恒的作品中。

印度人民風韻多姿,印度街頭五彩繽紛,初來的中國畫家真是目不暇接,太迷人了。商店、市場也同機關辦公室一樣,要上午10點鐘才開門,就是説要到赤日炎炎才開始工作,我只能在汗流浹背中欣賞繁華,一面看,一面不斷飲水,飲水像傾入發燙的幹沙土,立即揮發了。

新德里成立了一個工藝美術博物館,其實是民俗館。各邦各地具傳統特色的民居都按原樣複製,草房、泥房、木房、磚房……墻上的壁畫,室內室外的工藝品陳飾,都如實復原裝備安置。穿門進院,深入內室,遍看了印度民間各式真實生活環境,真是難得的全印旅遊縮影,大可作為我們旅遊與文物部門的參考。館尚未正式開放,正集中各邦來的民間藝人在製作本邦的特種手工藝品,從守門的大馬、怪獸、室內外的壁畫到實用的壺罐及小擺飾,都很引人入勝。藝人中有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帶著她的兒子兒媳及孫子輩在幹著祖傳的行業。還有彈奏藝人,帶著他的新娘在彈唱家鄉的戀歌,將於開館時公開演唱。一條小河穿入村舍,河上高高張挂起漁網,岸上一隻古老的極小木舟,舟頭棲止著躲入陰涼的烏鴉。我握握正在小土屋裏作畫的民間藝人的手,扒拉扒拉他們大大小小的畫筆,翻看他們的粉本,同時便也想起這幾天訪問過的幾位著名美術家,他們住房寬敞,庭院草坪,樓上樓下,自備汽車。全世界各階層的藝術家都在努力創造自己的前程。類似美術家協會性質的機構在新德里建設有為藝術工作者們服務的集體工作室,作者只要出極便宜的房租便可享用一大間房進行大幅作品的創作,雖然工作室裏無空調,很悶熱,但已令我十分羨慕了!

接待我的國家美術館讓我去遠郊參觀泰姬陵,那是屬於古代世界七奇之一的名勝。一個寵姬的豪華陵墓,全部用上等白色大理石構建,處處雕鏤著繁瑣的裝飾,鑲嵌著彩色的花紋,但我並不喜愛,正如乾隆的座椅和路易十四的宮廷一樣引不起我的興趣。據説陵墓完成後建陵的能工巧匠們都被皇上斬去手腕,為了使這泰姬陵成為無人再能複製的世間絕品。今日參觀,進陵前先脫鞋,遊人脫鞋後急步匆匆,因大理石地面燙腳難忍。為了看泰姬陵,我坐沒有空調的計程車,在42℃高溫的室外整整活動了12個小時。歸途中,車幾度被羊群阻道,白色的羊群如洪流,一直連接到天際的白雲。公路左右往往只是黃灰色的荒漠,類似新疆的戈壁灘,荒漠中的白色洪流主宰了宇宙大地。幾個牧羊人也穿著白色的短衣,調和了羊群之色,只露出紫褐色的堅硬活躍的臂膀,頭上都裹著大堆深紅色的包頭布,白茫茫洪流中的這幾點紅實在太引人矚目了。我感到無名的激動,是緣于萬白叢中幾點紅的對照之美?是緣于高溫中人的頑強的抗力?我墜入驚喜、欣賞與崇敬之複雜情緒中,竟忘了打開攝影機,因今天在泰姬陵我根本想不起要攝影。回到旅店後,夜深不眠,在暗暗的燈光下用速寫本勾勒了回憶中的景象,但僅是浮光掠影而已!


感謝我駐印使館文化處的大力協助,由趙力同志陪同並任翻譯,我終於達到了參觀阿旃丹(AJANTA,舊譯阿旃陀)和埃羅拉(ELLORA)石窟的夙願。我們從新德里飛到孟買,換小飛機到奧朗格巴(AURANGABAD)小城。從奧朗格巴到阿旃丹車行二小時,到埃羅拉只需半個多小時。我懷著朝拜敦煌和雲岡的心情來訪同樣聞名於世的印度佛教石窟藝術。我只是以一個畫家審美的慾望來欣賞造型特色,談不上對佛教藝術史的研究,不過曾聞阿旃丹之被發現與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提供的線索有關,則似乎又另有一種親切的心情。一到阿旃丹,尚未進窟,我和趙力同志有同樣的感覺:其山谷狀貌與洞窟排列似乎頗有些近似四川大足之寶頂。29個洞窟創作年代大約自西元第二世紀延及第七世紀,但約有三分之一的洞窟內空空無物,重點洞窟安置了電燈,無電燈的則由人在洞口用反光板將陽光反射入洞照明。壁畫瑰麗而典雅,雕刻寓風韻于粗壯。洞窟雖曾是佛殿僧舍,其實佛國人間,其繪畫和雕刻中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歡樂的嚮往,對男女之愛的陶醉。古希臘的體育風尚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印度天氣炎熱,薄衫近乎*,人們很早就崇尚健美。在埃羅拉雕刻中有一排婦女個個抱著娃娃在喂奶,仿佛今日正值託兒所的集中喂奶時刻。每個婦女的乳房都那麼滾圓飽滿,臀部豐碩多姿,臂膀和大腿的造型均具現代法國雕刻家馬約所追求的量感美。豐滿的弧狀曲線是印度古代造型中的主旋律,許多建築中大弧頂伴著小弧頂,大拱門中套著小拱門,我突然感到,這種飽滿的弧球體之美是否受孕于母親的豐滿乳房呢?泰國民間的竹樓式房屋多三角形的基本結構,我以三角形標誌泰國,以圓表示印度。埃羅拉第十六窟其實不是窟,是整座石山雕刻成的龐大石廟,氣勢磅薄雄偉,整座廟被無數巨大的石象及怪獸駝馱,令人嘆為觀止。這使我同時想起了樂山大佛,是佛的力量,是人的信仰的力量!

白天看洞窟,傍晚看奧朗格巴的街頭,市中心街窄、店密、人稠,遍地是攤販,紅紅綠綠的色彩比老德里更炫目,濃縮的生活如高度的醇酒,李逵忍不住芬芳的酒香,畫家忍不住色彩的誘惑。沿街處處擺開大盆大盆血紅、碧綠、鮮藍、明黃……的色粉,先疑心是香料,不是,是染料。難怪人們的穿戴都如此多彩,彩色是印度人民的驕傲,婦女們眉間那一個紅點(還有黑、綠、黃等不同色之點),應是標誌了色彩冠軍的民族之點!看了阿旃丹和埃羅拉,看了奧朗格巴的古老街頭,我看到了嚮往中的印度。只是當地的人們幾乎都認為我們是日本人,因日本人對石窟藝術的重視,前去參觀研究的多,而去過的中國人確乎太少太少了!

載《新觀察》1987年第16期

下一頁北歐行上一頁西非三國印象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足印 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