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水鄉四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7 10:36:48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不是四大名鎮,也不是由於這些鎮上出什麼著名特産,而且它們都不居於南北交通要津,不是貨物集散的經濟中心,正相反,它們都比較偏僻,有的還不通汽車,必須搭小汽輪去。我既非去做生意,又無親可投,只是為了去畫畫。它們美啊,它們的美都誕生於水鄉,那是很惹畫家喜愛的四個小鎮:紹興的柯橋、桐鄉的烏鎮、蘇州的甪直和上海的朱家角。

我前後三次到柯橋,熟悉的風情仿佛是故鄉,只是當地沒有一個熟人。小鎮小得可愛,因為它緊湊,活躍,生活濃縮了。兩道河流相交成十字形,小鎮就圍繞著十字形河道展開,河道上由三座石橋連接相通。三座石橋的位置佈置成品字形,構成了市中心。橋的大小和體形各不相同,站在任何一座橋上又可看到沿河排列開去的大大小小或方或圓的一座座多樣石橋,是水鄉,又是橋鄉。街就隨著河道轉,木樓騎街,夏日,行人躲開了烈日;雨天,不濕衣服,因之寸寸尺尺之地也擠滿了攤攤販販。從河濱騎街樓的木柱子之間望出去,像通過畫框去選景,看那對岸蜿蜒曲折的街巷,那白墻上一排排高高低低的烏黑門窗,被忽疏忽密的樓柱分割得更加多樣,層次複雜,人群就在這複雜多樣的街巷裏川流不息。高處,樓上窗戶裏又伸出橫橫斜斜的竹竿,垂挂下色彩繽紛的衣裳。那座最高的石橋之頂,仿佛是全鎮的鐘樓,這裡永遠呈現著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有人並不是為了過橋,就愛閒坐在橋欄上看那四方河道裏往來的各式各樣的船隻,有汽輪、木船、水泥船、烏篷船……還有比烏篷船更小更小的小船,靠近大船時,它幾乎縮成了極小的一個黑點。河道的十字交通處沒有警察和紅綠燈,四面八方往來的行船到此如何通行呢,確乎有點像《清明上河圖》裏那樣紛忙的時候,但大都總能協調地互讓互助著彼此通過。畫家們又有好時機了,看那河中縱橫互斥的水紋變化,瞬息萬變,馬遠畫的《水圖》那是過於規律化和簡單化了!如果將水紋複雜的曲線、弧線和三座橋的不同拱形線聯繫起來看,連寄生在大石橋隙縫間的濃密植物的藤藤垂線也聯繫起來看,這已經就是上下左右均用線包圍的形式所構成的一幅別致畫面了。

繞到後街去,通過橋,還有橋,路面寬起來,河面也跟著寬起來,行人卻少起來,氣氛一變,從濃郁轉入淡雅了。忽然轉入一個河濱,高高的粉墻,靜靜的河水,緊依著石級泊著一隻烏篷船,水面如鏡,白墻、黑瓦、疏疏的垂柳、烏篷船的俏小身段……統統清晰地重復在倒影裏,現實世界與倒影世界結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

清晨,薄霧朦朧中菜市早已展開,人擠人,籃碰籃,深藍色的人群是主調,多半是農民,他們送來鮮活的魚蝦,不時發出高音和低音的鵝鴨,高高的甘蔗、碧綠的蔬菜、通紅的柿子……有些我童年愛吃但不知正式名稱的許多雜魚也在此碰見了。飯店門口,夥計正在搬動大魚開膛,鮮紅的魚血染滿雙手,店裏不時透出加飯酒的香味,已經有人在喝酒了,自然少不了茴香豆下酒。有些老人則坐在店門口喝茶,他們慢悠悠地喝,邊喝邊看著忙碌買賣的人們,他們自己不需買什麼了,已經放下了辛勞人生的包袱。而青年男女們則正在擺滿了河濱的傢具堆中反覆打量,在花布攤上仔細挑選,他們正陶醉於彩色年華中。從生産用的鐵鋤、鐵銑到生活用的竹籃、笸籮,一切雜品什物無一不有,在這裡還看到了香燭和蠟臺。特別引我注目的是成對的茶盅般粗壯的大紅蠟燭,燭面描金畫鳳,太美了,那是魯四老爺家祝福時點燃的,我五十年來未見到那種紅燭高燒的華麗景象了!吃點早點吧,豆腐花、豆漿、油條、餛飩……我更愛吃的是粽子、薄荷糕、重陽糕,那在北京是很難吃到的,而這裡天天有。畫家朋友們未必都愛吃這些地方點心,因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不是嗎?當我正在寫生時,兒童們嚷嚷:老畫家!老畫家!旁邊一位老大爺插了一句,別看這小地方,全國的畫家都來過!

柯橋,永遠使人懷念魯迅筆底的情調。烏鎮是茅盾的故鄉,是《春蠶》的誕生地。柯橋通汽車和火車,交通已極方便,烏鎮不通火車和汽車,只能坐船去,夜航,抵烏鎮總在午夜,嗚!嗚!夜半汽笛到烏鎮,除船碼頭燈明人忙外,整個烏鎮已在黑夜中沉睡。就在船碼頭的旅店住下,天明一望,河面很寬,大船不少,是水上交通要道了,不像是我所尋找的對象。離開大河,沿著支流小河便都是老街。那條西街約有三華里吧,因其窄,又微微曲折著前進,似乎前面總有更神秘的景象在吸引著我,有時通過一個騎街的圓拱門,像又別有洞天了!半個多小時的探尋,如同走了十里長街。説是長街,忽而又是小巷,是街是巷有些難於分辨了。多半是住家,偶間店舖小攤,一路冷冷清清,到接近西高橋時,前面便是田野小道,街就該結束了,但飯店、雜貨店倒又活躍起來。小河一直緊貼著小街流去,兩岸的蘆葦濃郁而修長,仿佛竹林,闊葉垂垂,隨風起舞,而密密層層的蘆花更似揮舞著的大刀,在太空中比武,這使畫家們很易聯想到梵谷畫面中的莊稼與雜草,像投槍似的直刺太空。一座座石拱橋騎跨在小河上,兩岸的橋座往往被掩沒在蘆葦叢中,只露出強有力的一條橋洞的大弧線,與蘆葦飄忽的枝葉群線構成和諧的對比。烏鎮,也像蘆鎮。西街盡頭最大的西高橋,處於水道的丁字路口,群眾首先會告訴你,電影《杜十娘》裏的哪幾個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小街靠河一面的房屋地基有限,臨河的門窗與臺階互相擁擠,參差錯落,包含著許多不規則的幾何形構成體,似乎可以形成類似結構主義的畫面,老百姓不懂什麼結構主義,但當畫面上點綴了閒遊的白鴨及屋頂交錯的電視天線時,他們就完全接受、欣賞了。我先畫粗橫線,又畫細斜線,孩子們好奇,只覺得畫得好玩,但一會兒,他們明白:這是紹興船,那是漁網!小街的另一面房屋可一直往後延伸,有的伸出去100米,後門插進了桑園之中。從桑園的枝條間回頭看小街的背面,白墻高低起落,黑瓦屋頂時寬時窄,點點彩色衣衫隱現在院墻的角落裏。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足印 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