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深巷酒香北武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7 10:24:00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好酒不怕巷子深,聽説呂梁有好景,我便趕去。火車到太原,汽車到離石,又換汽車到了方山縣屬的北武當山麓,爬上海拔兩千公尺的北武當山巔。黃土高原像泥土的海洋,巨大的海浪滾向天涯,波濤萬頃,浩浩蕩蕩。石壁陡峭的北武當山仿佛是海上孤島,峰上蒼松挺立,倚松俯瞰我中華大地之海,無限風光入胸懷。

黃土山坡色調明亮而單純,在統一的米黃主調中依山勾畫出曲折高低的形體變化,其間綴滿了窯洞。窯洞像無數窺望行人的大眼睛,特別贏得畫家們的青睞,有的窯洞被山坡遮掩了半截,只露出半圓形的上眼瞼,更是迷人的秋波了。從離石去武當的途中,像進入了窯洞的長河,我一直緊盯著車窗外,山坡脈絡縱橫之線與時疏時密的窯洞之點,構成變幻多端的畫境,真令人陶醉。我生長江南,偏愛江南,畫不盡江南村鎮,都緣鄉情,如今面對北國山村窯洞,更感到獨特之美。塞外自有塞外美,“塞外江南”未必增添塞外之美,正如素菜自有本色之美,何必要標榜“素雞”“素火腿”呢,那是失去自信的心態吧!

待進入武當,情調大變,穿叢林拾石級登山,漸至險境,似曾相識華山蒼龍嶺,但石級已修得整齊穩固,雖陡險而無須懼怕。松樹自有其頑強的種族傳統吧,偏愛在石隙中、石壁上植根,迎風長成曲曲彎彎的虬龍體態,這裡的松與黃山的松,應屬同一家族,同一血緣。愈登高,泥土愈稀少,幾乎全是石山了,但松卻愈茂密,愈挺拔。到山巔向後山一望,頗有重臨黃山清涼臺之感,滿目青松層層疊疊,相間紅樹黃葉,織成斑斕秋色。石峰重重,對面峰上有石似龜蛇之鬥,大概將被人們命名為龜蛇峰或玄武峰吧!沿陡壁下後山,進入叢林,樹種繁多,屈、曲、仰、揚,枝杈交錯,意境深邃,頗有宋人《寒林秋思圖》之情致。只是落葉鋪蓋太厚,小徑不顯,尤其松鼠穿梭時時吸引視線,腳下疏忽,容易滑倒。我沒運氣碰見聞名的珍禽褐馬雞,但處處觸摸到成叢野果,黃、褐、紫、赤,不識名目,嚮導特別介紹一種橘黃色的豌豆樣小果,土語“醋流”,便是杏花村汾酒廠用以釀製醋棘酒的原料,深山果香變酒香。

最早發現北武當的也許並非詩人或畫師,而可能是上山來膜拜真武大帝的道教信徒,這樣一座高山之巔,白雲繚繞,蒼鷹盤旋,想當然是大帝祖爺選定營建居高臨下宮殿之理想所在。施工隊正在大規模修建塌廢了的殿堂及山門,且比舊址擴大多多了,其實沒有必要擴大,似乎帝爺也要在住房面積上爭得面紅耳赤。一袋袋的沙、一塊塊的大石從山下或半山背上山頂,實在吃力。我夜宿山巔工人們臨時居住的窯洞裏,鋪的褥子、蓋的被子、枕頭,一律是大紅色,但並非誰家新婚的洞房,這些都是用敬神的舊幛子做的,均書有赫赫顯目的“有求必應”大字,有墨寫的,也有白粉寫的。天未明,便被爆竹聲驚醒,已經有老太太上山來敬香了。沿山上下,殘余著不少小小的“廟”,廟裏小小的菩薩也大都已腿斷腰折,但面前依然香煙不絕,供品纍纍,有饅頭、糕餅、糖果……足可供養幾個白毛女。細讀敬獻及還願的橫披與對聯,奉獻者有來自青海、內蒙及浙江等地,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遠道跋涉來此偏僻武當山呢?是神靈不怕路途遙吧!人們説我來得不是時候,如三月三,那是真武大帝降生之日,這前後幾天山路上人擠人幾乎走不動,心切性急的人便不擇正道繞歧路爬上去,白天擠不上,夜晚擠,夜晚仍如鬧市,手電筒滿山照耀,但居然未聽説有類似華山遇險事故,這豈不證明有靈!

呂梁地區旅遊部門的負責同志們正竭全力在修建整飾武當山,願這一黃海裏的翠島之美有更多機會被廣大人民欣賞,願勤勞樸素的善良人民能保此寄寓心靈安泰之神山!

1987年

下一頁長汀短記
上一頁西藏雜憶(1)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足印 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