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肥瘦之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6 16:49:12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減肥,為了健康,更為了美。楊貴妃不需減肥,相反,當時婦女們都想仿傚她,增肥。不知李隆基的審美品位是高是低,只從周昉筆底的《簪花仕女圖》來看,當時崇尚的女性之肥胖確傾向於雍容華貴之美。趙飛燕以瘦之美征服了帝皇,豈止趙飛燕,楚宮裏也為崇尚苗條細腰而餓死宮女,她們土法減肥。

繪畫中有疏密對照之美,疏可走馬,密不通風,各走極端,藝術美往往體現在特性之誇張中,走極端。猶如疏密之為兩極,肥與瘦也是造型美中相反的兩極。吳道子畫寬鬆衣著的人物,人稱吳帶當風,而曹仲達追求緊窄美,衣紋如濕了水緊貼在身軀上,人稱曹衣出水。西方現代藝術的主要特徵就是表達感情之任性,形式走極端。馬約雕刻的肥婆比楊貴妃胖得多,其實已超越“胖”的概念,在追求造型中的飽滿與張力,即所謂量感美,而當代美國畫家奧得羅則更由此道發展進入漫畫世界,肥得臃腫到極限,並將眉眼口鼻都縮成小星點兒,醜中求美,美醜之間難分難解了。中國人大都不接受這種調侃之美,但我們欣賞無錫泥阿福。我前幾年在印尼海邊見到一位肥碩驚人的英國年輕婦女,是造型藝術中追求量感美的最佳模特兒了,返京後為此作了幅油畫,不接近西洋藝術的客人來家看到後都覺得刺激,好奇,我於是解説,這是洋阿福,他們會心地點頭了,因而我名此畫為洋阿福。“衣帶日已寬,思君令人瘦”,“人比黃花瘦”,中國詩人多愁善感,時時流露對瘦的憐愛,林黛玉之美似乎潛藏在瘦弱中,弱不禁風也成了一種東方的審美對象。西方現代造型藝術中也追求瘦骨嶙峋之美,儘量揚棄一切累贅的脂肪、肌肉,突出堅實的人之最本質的架構。瑞士的傑克梅蒂於此走到了極端,“人”幾乎存在於幾根鐵絲中,人們評説那屬存在主義了。

生活中人們追求肥瘦合度,有人説合度就是美。有位史學家開玩笑,説如果埃及艷后克婁巴特拉的鼻子增高半毫釐,羅馬的歷史就要改寫了。確乎,美醜之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形容美總説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短。但,情人眼裏出西施,審美往往帶有偏見。藝術創作中,審美的“偏見”倒偏偏是獨特風格之母,偏見由於偏愛,而偏愛則由於發現了別人尚未發現的特色。美術基礎教學中要求作業完整,面面俱到。面面俱到了,完整了,是一件可評高分的習作,但絕不可能是藝術傑作。五官端正並不等於美。肥人中有美醜之別,瘦人中也有美醜之別,不肥不瘦而合度呢,也未必就美,美,真是有點邪氣!

90年代

下一頁鑼鼓聽音
上一頁説對稱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背影風格 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