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滿城紛説藝術與科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6 13:47:08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最近清華大學舉辦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研討會,引起科學界、藝術界、教育界等廣大群眾的廣泛關注,成了熱門話題。科學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藝術家站在藝術的立場看科學,哲學家站在科學和藝術的等距離處比較著這人類的兩大智慧之塔。

顯然,人類早期活動中沒有科學與藝術的分野,就是到了文藝復興的達·芬奇,仍集科學與藝術于一身。《徐霞客遊記》大家都讀過,是文學?地理或地質學?看來都是。分工與專攻是文明發展的必然階段,科學專注于揭示宇宙物質之奧秘,藝術陶醉於探索感情之奧秘,她們揭秘,她們探尋新境,同樣在從事創造性的事業,真正的科學家和嚴肅的藝術家是同一個創造家。

科學家疲憊時,享受藝術,是一種休養;藝術家疲憊時,啃不了深奧的科學原理,不能於此獲得享受,也許可看點科普圖書。藝術求助於科學的似乎主要是工具材料等方面的改進。這都是科學與藝術日常的相遇,也可以説是在低層次的互補。

據一些高層次的科學家説,當他們掌握了大量數據及實證材料,一旦突然穎悟,便歸納出具普遍真理的定理定律,這情況頗類似藝術家創作中的靈感勃發。科學分析到無法再分析的時候,科學家的感受與感覺起了主導作用,感受與感覺領先,永遠被分析追蹤。熊慶來先生在數學方程式中講究美的和諧,那麼我們畫面中的黑白分佈達到和諧的美時,應正吻合了數學的法則。

印象派在世界繪畫史上有著劃時代的影響,除因畫家們的感受與感覺獲得徹底解放外,還得求助於色彩學的科學原理。近代繪畫的奠基人塞尚著力於用圓柱、圓錐等最基本的幾何形體構建造型世界,這顯然獲益於幾何學的普及。我國幾百年來由於政治落後,科學曾隨之落後,藝術隨之滯後。失去科學的探索與創新精神,個人才智必然得不到充分發揮。面對傳統,我們獲益的是啟迪,失足的是模倣,模倣不屬於科學,是科學的阻力。

科學和藝術不能等同,科學思維和藝術構想有區分。科學家和藝術家不能互換,他們各奔前程,但他們在高峰碰面了,這個高峰就是對宇宙人生探索的高峰。他們在高峰握手,相融,由於感情與感受正相同。生物學家給我們展示微觀世界中物質基因的真實構造,生命的原始狀貌原來如此複雜而活躍,似舞蹈,似狂草般美麗。我們得出共同的結論:美誕生於生命,生命無涯,美無涯。

藝術需要科學的溫床,科學需要藝術的滋養。教育應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清華大學成立美術學院,無疑是這一指導思想的實踐,而這次展覽與研討會的影響,更加強了人們的信心。有人分析説人的大腦左腦分管科學,右腦分管藝術,則如果左右腦都同樣投入使用,發揮最大的使用量,年輕一代的智商當比父輩更上層樓。

載《中國青年報》2001年6月15日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短笛 第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