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為誰穿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6 13:42:10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中學時代有一位刻苦學習的同學,不修邊幅,他發了一通高見:穿衣服當然不是穿給自己看,是穿給別人看的。而別人則分為兩類,一類是熟人,了解你,你穿什麼衣服都改變不了他對你的看法;另一類是生人,則你穿什麼衣服都與他無關。結論是:完全沒必要在穿著上花工夫!

他太片面了吧?正因要讓生人注意你,要獲得上司注意,或下級尊敬,才有“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的經驗之談。戀愛,追求愛人,多半在衣著上分外講究。而騙子,對服裝更是挖空心思。“人不可貌相”固然是談要重視人的本質,恐怕也是上了服飾之當的教訓。看來,穿得美,穿得有品位,無可非議。但如何穿才美,如何體現品位,倒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

改革開放,也是對美的解放,人們可大大方方,堂而皇之地追求美了。從清一色的灰藍制服進入五彩繽紛的奇裝異服,劉姥姥入大觀園,手足無措。開始是模倣,模倣港臺,模倣歐美,公開盜版不犯法。50年代我在巴黎上學時也偶爾到大百貨公司觀光,看到婦女們都在買一疊疊的圖片,不知何物,及了解,那是服裝設計圖,一圖一式,絕無雷同,各人挑選自己中意的設計,自己製作,恥于穿與別人相倣的服飾,“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最是前衛。但我們的姐妹們往往是看到誰的服飾好看,立即便仿傚,於是流行成風,出現了西施,必引來一批效顰之東施。

“環肥燕瘦”,楊貴妃的豐滿與趙飛燕的苗條諒來都很美。繪畫中表現寬袍大袖的“吳帶當風”與緊身束腰的“曹衣出水”當都緣于生活的啟示。有一位女同志問我,如何學習服飾中的色彩搭配,是否應買一本《色彩學》看看,並説有人為學服飾搭配要付1000元諮詢費。我認為看《色彩學》的書臨時抱佛腳,遠水不救近渴。主要應多看看高水準的繪畫作品,在逐漸熏陶中提高對色彩的審美修養。服裝也罷,設計也罷,其基本審美核心與造型藝術是完全一致的。純造型藝術的探索好比是理科,那麼服飾、裝修、舞臺美術等等則類似應用科學,是造型藝術成果在生活中的運用。如從根本上提高了審美品位,則選擇、搭配、設計你的服飾時隨心所欲不逾矩,獨創之靈感當隨時會涌現。

穿著既然要讓別人看,要注意社會影響;同時也是自己的愛好,愛生活的美好,自己穿著順眼,舒服。服裝表演已成為人們的文娛項目,不管你贊同或反感,早已是客觀存在,而且觀眾不少,説明人們對美的享受面愈來愈寬廣。在生活中不可能天天服裝表演。少數民族今天也只是節日才穿戴華美的傳統服飾,因繁瑣的穿戴已無法適應日常勞動與工作。豈止少數民族,今天各國人民更愛休閒服裝了。休閒,那是不工作,不社交,自己輕鬆過日子的時候,更願遺棄一切累贅,還我自由和自然。適應這種自由自在生活的服裝,諒來有愈來愈廣闊的前途,人們願拋開一切虛飾,最後只保留實用與真實。西裝領帶早已成為國際社交的當然服式,似乎從不隨時尚而有所改變。我看遲早還是會變的,人不僵化,為人所用之物豈能僵化?

禮服、工作服、休閒服……無論價格高低,各式服裝都能體現出穿著者的品位,因穿著選擇均基於各人的愛好。比如“媚”,正是由於穿著者低估了別人的口味,想迎合這種口味,或者自己認為這是高品味,但恰好被別人認為是低品味。

我那位不修邊幅的中學同學,不知今天修不修邊幅?忙於工作而不修邊幅者極具魅力,因而便有故作姿態的不修邊幅者,但他卻落入了虛偽的醜陋之中了。

90年代

下一頁春節後話
上一頁草兮草兮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短笛 第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