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憶母校科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6 11:07:01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人漸老,路已遠,往事如煙。然而也有不少經歷雖經記憶篩選仍永不磨滅,杭州藝專預科時的學習生活迄今形象鮮明,事事清晰,猶在眼前。

我先學習于浙江大學代辦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讀了一年,正值全省同屆學生集中到南星橋軍訓3月,各校學生混合編隊,我和杭州藝專的朱德群被編在同一班裏,朝暮相處,不禁成了好友,他影響了我的整個人生,若不相遇朱德群,也就沒有畫家吳冠中。他帶我參觀了藝專,我立即入迷,瘋了,拋棄珍貴的浙大高工學籍,考入藝專預科(附中)一年級從頭學起。德群便比我高一班了,成了我的小先生,步步跟他學,他將上課時吳大羽老師的每次指導都轉達給我,我當時的老師是李超士,李老師很冷靜,我們崇拜激情的吳大羽老師,有的同學走路都學他的姿態。上午全部是素描,一開始畫希臘、羅馬石膏模型,要求極嚴,用垂線檢驗形象的精確性,西湖邊一家美術用品商店專門賣這種懸有尖尖銅圓錐的垂線,我們人手一個。素描用的木炭紙和木炭條都是法國的,較貴,不過每週只用一張,長期作業。宿舍門前每天早晚有一個小販賣吃食,晚上賣火腿粽子和茶葉蛋,早上賣燒餅油條,我們每早要買一個饅頭,吃掉一半,另一半用以當橡皮擦木炭畫。下午課程不多,同學們多半出校門畫風景,白堤、蘇堤一帶處處可見有人在寫生,那時很少業餘畫家,只要是寫生的,一定是藝專學生。我幾乎天天跟德群一起畫水彩風景,畫遍了西湖的角角落落,春夏秋冬,濃粧淡抹總新穎。晚間,有的同學自己換個明亮的燈泡,畫中國畫,因中國畫課程較少,我們繪畫係、科都是以西畫的寫生課程為重點,雖然潘天壽老師是大家崇敬的,仍有些同學不重視國畫。

預科的基本功是過硬的,3年下來,人人敢挂肖像保險公司的牌子,掌握物象的客觀形體確乎滿有把握了。再加3年本科,造詣日深,都該進入藝術殿堂了吧。然而回顧母校成立65年來,雖然培育了大量幼苗,但成材、開花結果的畢竟是少數,極少數。社會的、歷史的原因摧折了作者的成長,大部分同學迫於環境,拋棄了藝術,唯求溫飽,令人慨嘆。但也有必須自身反省的方面,這牽涉到教育方針問題。從一個高標準的高轉机入藝專,我突出感到一點是藝專同學的文化水準普遍偏低,不少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才來學藝的,當時社會上輕視美術、音樂和體育課,認為可有可無,學藝似乎也就可降低文化要求了。

數十年後我自己當藝術學院的教師了,招來的新生大都是從附中畢業的,技術基礎不錯。但有少數直接從普通高中畢業後考入的,進步飛快,往往超過了先已經過3年附中訓練的同學們。我想除個人素質外,文化修養是藝術進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到高級階段,幾乎是決定性因素,是路遙知馬力的力之體現。因之,我曾有取消附中的觀點,認為審美修養決定作者成就的高低,美術之術不同於音樂、舞蹈之技,後者須從小鍛鍊,因肌體活力在其技巧中起主要作用,而老畫家,如雷諾亞晚年手顫抖了,黃賓虹患白內障視力模糊了,仍創造出極高品味的作品,故美術家首先應具有高修養,其基礎之“術”學得略早略晚不是關鍵問題。然而近幾年畫家滿天飛,處處冒出“天才”來,醜態令人作嘔,魯迅所深痛惡絕的空頭美術家像蝗蟲一樣在繁殖,我又深感科班基本功訓練的重要了,在基本功前,魚目混不了珠。我們必須重視基本功,發揚科班傳統,但文化修養同等重要,尤其在附中階段。附中不製造小專家,只精心育苗,苗圃須充足的陽光雨露。無奈自己已成枯樹,回顧故園,喜看新苗茁壯。

90年代

下一頁安江村上一頁我的母校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老樹年輪 第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