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藏地香格里拉 尋找心中的日月之城

時間:2015-04-13 09:55:31 | 來源:樂途社區

生活>旅行>

每個時代的人們心中都有一個聖地,好比武陵桃源之於五世紀的東晉名流。二十世紀,英國暢銷書作家詹姆斯·希爾頓也創造了這樣一個聖地——香格里拉(shangri-la)。

  巴拉格宗大峽谷

在《消失的地平線》這本書中,詹姆斯·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是這樣的:這個位於中國藏區的地方有一個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喇嘛寺領導著整個山谷,形成了香格里拉社會。藍月山谷是進入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山谷前有一座高聳入雲的雪山。山谷內的居民以藏族為主,雜居著其他的民族,各民族雖然信仰和習俗不同,卻彼此和諧幸福的生活在這裡。

  屬都湖

在這本書出名之後,人們紛紛尋找這個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於是有著相似風俗和地貌的四川的稻城、雲南中甸縣與雲南麗江共同爭奪起“香格里拉”這個名字的所有權,最後的結果眾所週知,2001年,迪慶藏族自治州這個叫了400多年“中甸”的縣城華麗變身為“香格里拉”。

  屬都湖

香格里拉的英文為“shangri-la”,發音來源於藏族方言,意為“心中的日月”。當年王力宏去雲南采風,途徑於此,有感而發,創作了一首名為“心中的日月”的主打曲。MV的夢幻或許可看為是香格里拉的夢幻的縮影。其實,香格里拉還真有“日”“月”,那就是月光城獨克宗古城。

月光之城——獨克宗古城

這座由吐蕃族始建於西元7世紀的古城位於大龜山上,也就是彼時還叫“建塘”的香格里拉中央,是中國保存的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當地盛産的白色黏土佈滿了城池的外墻,於是它也就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獨克宗”,漢語意思為“月光之城”。

  獨克宗古城(靜子攝)

西元15世紀,即明代,麗江納西族土司木氏佔據建塘,並重建了獨克宗,於是,這座原本的藏族民居古城也就自然而然的融入了納西族的風格。之後,他們又在奶子河畔建了“大年玉瓦”寨,藏語名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兩寨遙相呼應,構成中甸歷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區有名的“日月城”。可惜尼旺宗已經無存,我們無法去見證日月城昔日的輝煌。

  獨克宗古城(靜子攝)

果戈裏曾經説過,當歌曲或者傳説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築還在説話呢。沒錯,建築確實就是一部無聲無字的歷史。正如金碧輝煌的故宮,奢華宏大的凡爾賽宮,都敘述著當時的歷史、經濟、藝術的情況。

  獨克宗古城(靜子攝)

獨克宗的建築亦是如此,古城的民居是藏族板房與納西族井幹式建築的完美融合,二層的建築多為人畜共用:樓上住著人,樓下養牲畜。木質的民居以木柱承重,以木雕為飾,以石塊覆頂,祖祖輩輩就住在這裡平靜的生活。

  獨克宗古城(靜子攝)

古城的標誌性建築是龜山大佛寺,它位於鎮中心的大龜山之巔,同樣敘述者香格里拉的古老歷史。佛寺樣子頗似是漢族的廟宇,建築的圖案與金鼎卻是典型的藏族風格。殿內供奉著釋迦如來大佛,每天都有佛教徒前來朝拜。

  獨克宗古城(靜子攝)

大佛寺對面,便是香格里拉最著名的吉祥勝利幢。勝利幢象徵著修成正果的勝利,為藏族吉祥八寶之一。而香格里拉這個建於2002年名為“吉祥”的勝利幢則以“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聞名。

  獨克宗古城(靜子攝)

勝利幢高21米,總重60噸,筒身為純銅鍍金。筒壁上高浮雕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下層為佛家8寶。筒內裝有經咒、無字真言124萬條和多種佛寶16噸,每轉一週,相當唸佛號124萬聲。而這一轉,至少要十來個人方能實現。吉祥勝利幢之重由此可見。

  獨克宗古城(靜子攝)

木質的房屋給了獨克宗古城以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感,但也正是這木質結構,導致了2014年的火災,火災燒損房屋面積為59980.66平方米。所幸中心鎮公堂、金龍街建築群、大龜山大佛寺、吉祥勝利幢、金龍街民居群、白雞寺、州博物館等重點文物和標誌性建築未受到損害。目前古城正在重建中,也許未來我們能看到一個更好的古城。

1  2  3  4  >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