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兩位西西弗斯,一次“紙”的實驗
策展人:樊林
藝術家:尚暾吳青峰
策展助理:韓亮
項目推廣:陽雯
展期:2018/6/9-7/29
主辦:尚榕美術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員村程介西大田基南10號
策展人:樊林
藝術家:尚暾吳青峰
策展助理:韓亮
項目推廣:陽雯
展期:2018/6/9-7/29
主辦:尚榕美術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員村程介西大田基南10號
展覽前言
樊林
長期存在於語言中的“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擔負著不可或缺的意義,按照不斷修訂的商務版《現代漢語詞典》,“紙”是“寫字、繪畫、印刷、包裝等所用的東西,多用植物纖維製造”。無論古書新書,我們閱讀的時候,首先是看到紙而後是“字紙”,至於新媒介時代的紙是否將會被取替那是另一個話題。紙,又是輕飄之物,它不是文化、思想本身,僅只是物質載體。紙在文明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富有彈性,從國家銀行發行的貨幣到尋常日子裏幫助我們保潔的一次性使用品;從一張紙牌到一紙法令。大半年前,當兩位藝術家相遇,對我講出各自的關於“紙”的主張,我就發現,他們自我為難地設定了很多條道路,去從事一種本質上的追問,這也算我作為策展人的幸運,遇到了屬於西西弗斯型的人才(如果不是考慮禮貌,此處應搭配一個偷笑的表情)。
我原本打算堅守歷史主義的立場,觀察他們為“紙”貢獻著怎樣的新意義,在超過半年的討論和觀察中,天天看著他們解構、重構,一個努力重復一個拼命顛覆,關於“紙”的認知意義,就在他們的身影裏清朗起來。於是我非常欣喜地告訴觀眾,我們將獲得一種新的體驗,既是關於“紙”的,又遠遠超出“紙”的局限,這次展覽的關鍵詞,究竟是“紙”還是“不是紙”,最終我也沒想出來。
在展廳裏,我們將呈現尚暾、吳青峰兩位藝術家的以紙為對象,為媒材的新近創作。以雕塑、繪畫兩個類型可以簡單概括的這些作品,歷數下來卻涉及了多種繪畫表現方式,雕塑的基本造型語言。與其説他們是在對付一個題材,不如説是在對付一個過程。他們各自展開的一整套討論形成一個閉合,在表達與含義之間重新建立了之前人們不曾了解的通道,他們的遊刃有餘之外閃爍著一些自行經驗的詩意。這與兩位藝術家的工作狀態有關。
吳青峰畢業于內蒙,去國12年,在日本學習雕塑,潛心研究和紙,直至博士學位。現在是廣州美術學院雕塑係的教師,我的同事。我觀察到的他,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生態,幾乎已是一個異鄉人。他是一定不了解我們熟悉的那套系統,不知道如何通過系統的認可樹立自己的形象,安生立命以及撈到一些好處。除了這樣的純粹,他對物理、空間和材料的理解,還帶有蒙古人血液裏的自然主義動力。這次現場製作的過程,嘗夠了春天南方琢磨不透的潮濕,應為地域原因而令他不熟悉的竹子和紙漿,所有的實驗都在時間裏磨礪,這也充分滿足了尚榕作為一個樂意引領新趣味的空間所樂意見到的藝術家的艱辛努力。
尚暾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在場多年也游離于系統多年,他以影像作品參加過廈門—阿爾勒、連州、深雙這樣的大型展覽,也舉辦過媒介、語言豐富的個人展覽。這一次關於紙的嘗試,將他從少年宮時期開始直至壁畫專業畢業涉及過的幾乎所有繪畫手段都調動出來。以紙本、絹本、畫布、拉絲不銹鋼和生銹鋼板為基底,藝術家描繪在每一個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的一個最不顯眼的存在:紙巾。創作手段的多樣與生活本身的可能性無需相比,他調動的隱喻直指表像背後的社會、生活真實,這個邏輯一直貫穿尚暾近年的創作。
兩位與“紙”糾纏多日的藝術家,他們帶著相對於圓熟的當代藝術圈倣若異鄉人的步伐,以獨立創作特有的悅耳之聲,講出來關於“紙”的事情,重新命名了自己在尋找的東西。這樣的嘗試帶領我們走出了關於雕塑、繪畫以及“紙”的局限,開闢了運思、經驗的個人地帶,在他們的實驗中瘋狂奔跑,與“紙”娓娓交談,讓我們獲得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