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歌——武藝個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7-09-13 09:15:58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開幕時間:9月23日(週六)下午3:00

展覽時間:9月23日—10月28日

展覽地點:MEBOSPACE美博

北京朝陽區望京SOHO Tower1 C座2層1223

出品人:徐娟

策展人:唐澤慧

採茶歌

文/唐澤慧

近年來,遊走式創作成為武藝繪畫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布拉格到京都,從敦煌到西湖,武藝不斷擴大自己旅行的疆界,在一種遊牧式的體驗中,以繪畫激活關於歷史、文化、自然和自我的種種記憶和想像。

採茶歌之一  45.5cm×69.5cm  紙本水墨  2017  武藝

自2015年以來,武藝數次前往西湖考察、寫生,形成了一批有關西湖的文化和地理構成的油畫、手卷和雕版作品。今年春天,武藝又一次來到西湖,朋友開車載著他經過龍井,他從車窗裏遠遠看到山上的茶園和在其中勞作、觀光的人們。本來這裡已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他當時看到亦無特別的感觸,只是回到北京之後“採茶”的意象在他頭腦裏揮之不去,愈來愈清晰,才有了這一批《採茶歌》。

採茶歌之二  45.5cm×69.5cm  紙本水墨  2017  武藝

誠然,所謂的風景從來不只是眼前所見之物,而是自然、文化、視覺多個維度調和、構建的結果。藝術史學者W.J.T米切爾寫到:風景是一種由文化仲介的自然景象。它既是再現的空間又是表現的空間,既是象徵者又是被象徵者,既是一個真實的場所又是它的幻象。當武藝在北京的書齋中,鋪紙、研墨,下筆去畫西湖的茶園時,他要處理的關係錯綜複雜,有現場的感官經驗,現象學意義上的江南茶園;有上千年來人們對於茶和採茶的文化想像,在詩詞歌賦中被反覆吟咏的意象;更重要的是他要面對筆和墨,面對這些材料固有的規定性和慣性,他需要在中國畫的互文性語境中去創作。

採茶歌之三  45.5cm×69.5cm  紙本水墨  2017  武藝

有意思的是我們面對武藝的繪畫時完全不會想到這些,它們看起來如此輕鬆,如此自然,仿佛本該如此。然而,如果沒有多年苦心孤詣的訓練和操演不可能達到這種對複雜局面的直覺性把握,如此也就不難理解武藝何以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臨摹古畫。他在現實中的旅行和他在古典文本中的旅行相互啟發,相互激蕩。

採茶歌之四  45.5cm×69.5cm  紙本水墨  2017  武藝

在武藝自己的水墨傳統中,相比他之前的“新馬坡”組畫,這些新作中出場的人物更小,構圖更缺乏視覺中心。在這些畫中,與其説他描繪的採茶人是所謂“人物形象”,還不如説他呈現的僅僅是一個個“輪廓”,或者説,是某種兼具構形、敷彩、塑象多重意義的、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意象”。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採茶人是一系列“輪廓”和“意象”,茶樹叢在畫中也是涂寫的淺綠、淡綠的暈團、痕跡,如雲似霧,隨意賦形。

採茶歌之五  45.5cm×69.5cm  紙本水墨  2017  武藝

一個個或紅、或藍、或白的微小“輪廓”點綴在淡抹的一團團、一道道綠色茶樹叢中,構成了“流動的平面”,遊目所之,虛實相疊。這些畫並不吁求凝視,而是期待賞辨和意會,動心者可以從上下左右任何角度進入,也可以從任何角度逃逸。

老武的畫

文/楊大偉

兩個人結識,機緣到了一切都自然而然。我和武藝便是如此。

杭州的四月空氣清涼,老武陪父母來杭州遊玩。那時正值採茶季節,我開車陪著他們去了梅家塢和龍塢,路上,老武在車上不斷拍照。深夜,和他一起在西湖邊聊天、喝茶、抽煙,寂靜中,偶見幾點燈火,他下意識地説道:老楊這裡真好。和老武一起,只可意會的時候心照不宣就好。

採茶歌之六  45.5cm×69.5cm  紙本水墨  2017  武藝

前些日他打電話説畫了一些關於採茶的作品,等陳旭微信發來看過,心裏平生出一種喜歡。

初看他的採茶圖,有種渴來則飲,近乎遊戲的天然。有人畫山一筆筆勾來染去,涂了又涂;而武藝畫的茶山卻看不到線,氤氳之中藏著一種靜遠……最多能看到四十多位採茶人戴著斗笠忙碌,周圍卻沒有茶樹,我讀畫時便總感覺到有樹。這樣看來,綠油油的就是茶樹,好大一片。

採茶歌之七  45.5cm×69.5cm  紙本水墨  2017  武藝

看到這些並不奇怪,他曾經只用十幾條線便能把大瀑布畫的直泄百里,山前一條繩索約隱約現,站在上面的民兵試圖達到對面……畫面中一切多餘都被消解。可畫的背後,卻飽含著老武的心性,畫面中你似乎能感受到老武的存在。

老武的畫用筆吝嗇,以少勝多。畫面瘦而不癯,好似心底一泓清水。瞬間見終古,微塵見大千,我覺得這個説法非常符合老武的畫。

採茶歌之八  45.5cm×69.5cm  紙本水墨  2017  武藝

他的畫不時閃現著智慧的靈光,之外,題材也有趣。他的畫兒不僅筆墨精準灑脫,主要還在於生活氣息的濃郁,畫面裏的人、物、事都是活著的。不同題材的表達,讓你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體會。

繪畫,一種是順承社會,另一則是順承自然;老武自然屬於後者,因為他喜歡自然與心性的合一。他的畫不僅沒有一點燥氣,還有很多出乎意外的快樂。好比他説:沒有真性情不會畫出好畫。

所以我説:老武是真正的精神食量創造者,他的畫作讓生活、工作變得快樂且溫馨,也讓很多的人懂得了熱愛生活的自然。

2017/9/9于杭州

武藝

1966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祖籍天津寧河

198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獲學士學位

199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師從盧沉教授,

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壁畫係第四工作室主任

中國國家畫院實驗水墨研究所副所長

個展

2017年悟——武藝水墨近作(銀座美術館,濟南)

2016年溯源·二十四孝圖——武藝個展(MEBOSPACE美博,北京)

2015年   《西湖》:武藝個展(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展廳,北京)

遊于藝·敦煌——武藝個展(MEBOSPACE美博,北京)

2014年逍遙遊:武藝個展(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2013年布拉格之夏(Galerie Vaclava Spaly,捷克布拉格)

2007年簡·武藝作品展(久久畫廊,德國愛莎芬堡)

2001年武藝作品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

1998年武藝畫展(深圳美術館)

1993年武藝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群展

2017年“墨生四象——墨韻克拉科夫藝術展”(克拉科夫Manggha博物館、歐洲遠東美術館,波蘭)

“之間·中國新水墨作品展”(聖路易波多西和平劇院,墨西哥)        

“水墨中國·敘事中國——香港回歸二十年中國當代藝術巡迴展”(香港會展中心,香港)

“江左風華——烏鎮雅園當代藝術邀請展”(雅達文化藝術中心,烏鎮)

“一帶一路:中烏文化交流周——絲路新象藝術展”(烏克蘭宮,基輔)

“絲路雲裳當代藝術展”(太廟藝術館,北京)

“無垠:行進中的水墨運動”(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重慶)

“全國美術學院中國畫人物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16年“形而上下——當代水墨邀請展”(悅美術館,北京)

“中國當代水墨年鑒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藝術鄭州——2016年全球中國Global China當代藝術展”(鄭東綠地中心,鄭州)

“全國藝術碩士美術指導教師優秀作品巡迴展”(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重慶)

“圖像池——當代藝術展”(今格藝術中心,北京)

“共在——當代藝術邀請展”(微園美術館,南京)

“變相——水墨的維度”(廣東美術館,廣州)

“之上——當代水墨名家邀請展”(天米藝術空間,深圳)

“燈火心印——與近現代大師手談”(銀座美術館,濟南)

“首屆中國版畫藝術節”(中國版畫博物館,深圳)

“水墨中的人物”(南京師範大學美術館,南京)

“當代水墨文獻展2001-2016”(紅專廠當代藝術館,廣州)

“過於喧囂的孤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潛行者”(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文明的迴響·系列展覽·第一部穿越敦煌”(太廟藝術館,北京)

“水墨國度——中國藝術家年鑒文獻展(北京)”(山水美術館,北京)

2015年“2014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

"'繪畫’PAINTING:20×20”(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

“校尉衚同5號第一回展——武藝、王玉平、劉慶和作品展”(非凡仕藝術FEEFAN's ART北京展廳,北京)

“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條線索”(紐約賈維茨中心,紐約)

“東學西漸——中國當代水墨展”(巴黎皮爾卡丹藝術中心,巴黎)

“園林異景——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蘇州金雞湖美術館,蘇州)

“水墨 SHUIMO,世紀變革與藝術新路”(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

“冷暖自知——武藝、靳衛紅水墨藝術展”(天津今晚人文藝術院,天津)

“洗硯——2015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美國巡迴展”(紐約州賓漢頓羅伯森博物館、馬利蘭大學美術館、邁阿密達德學院藝術畫廊)

2014年“2014中國青島國際水彩畫雙年展”(青島美術館,青島)

“造型的方位——2014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年度展”(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

“夏未的聚會——武藝、于凡、伊瑞(Jiri Straka)、帕維爾·奧波琴斯基(Pavel Opocensky)中捷藝術家展”(捷克大使館,北京)

“墨向·非常態——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

“再現代:2014武漢第三屆美術文獻展”(湖北美術館,武漢)

“轉序:水墨中國當代藝術展”(浙江省美術館,杭州)

“甦醒的中國直覺第一回展”(悅美術館,北京)

“中國現代藝術展”(托倫斯藝術博物館,美國洛杉磯)

“旅人日記——當代藝術展”(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世説新語——水墨人物展”(鼎峰空間,北京)

2013年“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伊斯坦布爾Tuyap,土耳其)

“時代肖像——當代藝術30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

“寫意中國——中國當代水墨名家提名展”(卡薩雷斯博物館,義大利)

“水墨新維度——批評家提名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原道——中國當代藝術新概念”(香港藝術館,香港)

“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威尼斯,義大利)

“藝術北京2013年——‘傳統的復活’當代藝術展”(北京農業展覽館,北京)

“再水墨——中國當代水墨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壞畫聯展”(華府藝術空間、上海;浙江省美術館,杭州)

2012年“新畫展第二回”(二月書坊,北京)

“再水墨——2000-2012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湖北美術館,武漢)

“相形之下——承傳與演繹的藝術邀請展”(金雞湖美術館,蘇州)

“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展”(德國漢堡美術館,漢堡)

“中國現代藝術展”(聯合國萬國宮,日內瓦;瑞士藝術展覽中心,巴塞爾)

“中國現代藝術展”(薩奇畫廊,倫敦)

“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拉·蓋拉裏亞藝術中心,倫敦)

“維度·三個藝術家的個案研究——廣州三年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去魅中國想像——中國當代藝術展”廣州三年展項目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墨·界——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M50大德堂華府,上海)

“中國水墨百年——盧浮宮卡魯塞爾邀請展”(盧浮宮,巴黎)

“紙·非紙——中日紙作品展第一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11年“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佐治亞大學美術館,美國佐治亞州)

“藝術日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邀請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中國式書寫——當代藝術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意在筆先——中國現代水墨展”(紐約藝萊畫廊,紐約)

“中國水墨邀請展”(汕頭美術館,汕頭)

“新畫展第一回”(二月書坊,北京)

“物性——上海當代藝術邀請展”(上海東廊藝術,上海)

2010年“趣味——水墨邀請展”(成都K畫廊)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展”(國家會議中心,今日美術館,北京)

“新水墨藝術大展”(多倫美術館,上海)

“中國性——2010當代藝術研究文獻展”(蘇州本色當代美術館;成都明天美術館)

“造型——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教師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時代美術館,廣州)       

“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關山月美術館,深圳)

2009年“活墨生香——當代水墨聯展”(對畫空間,北京)

“四門陣——今派傳承當代水墨主題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中國當代紙本水墨藝術展”(白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塞爾維亞歷史博物館)

“墨非墨——中國當代水墨展” (波蘭華沙王宮博物館,匈牙利農業博物館,羅馬尼亞現代藝術博物館,克羅埃西亞科學藝術院雕塑博物館)

“與上文相關——當代藝術展”(北京一號地鑄造藝術館)

“留白——當代藝術展”(北京798藝術區莼萃空間)                                                     

2008年“水墨新境——中國當代水墨展”(德國柏林國家美術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

“李津·劉慶和·武藝作品展”(丹麥藝術中心,北京)

“《畫廊》雜誌水墨提名展”(廣州匯豪社,廣州)

“中國情藝術展”(新加坡余欣美術館)

“新時期中國畫之路1978——2008”(中國美術館,北京)

“味象·澄懷——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中國台灣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墨非墨——中國當代水墨展” (深圳美術館、美國費城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

“第二十三屆亞洲國際藝術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2007年“需要微笑·來自紐約、莫斯科、北京的三人作品展”(Albrecht畫廊,德國慕尼黑)

“寫意·寫影——當代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文脈當代——中國版本藝術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成都雙年展”(成都國際會展中心)

“水墨·單色的世界”(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東京)  

“水墨聚焦——當代中國畫邀請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06年“冥想與敘事當代藝術展”(香港藝術公社)

“水墨性情展”(北京藝溯廊)

“武藝、李津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中國水墨文獻展”(南京博物院)

“今日中國美術大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渡——當代水墨方式”(天津美院美術館)

“水墨——當代,中國宋莊水墨同盟首屆邀請展”(東區藝術中心,北京)

“第二十一屆亞洲國際藝術展”(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2006-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中華世紀壇藝術館)

2005年“化粧——中國戲曲藝術大展”(北京今日美術館)

“1985年—2000年·中國實驗水墨回顧展”(深圳畫院美術館)

“中韓現代水墨交流展”(南韓首爾國立美術館)

“筆墨經驗——中國畫邀請展”(北京中國畫研究院美術館)

“當代中國畫邀請展”(劉海粟美術館,上海)   

2004年“點,輻射與深入——來自筆墨的視覺傳達”(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

“觀想·中央美術學院·雪梨美術學院交換展”(澳大利亞雪梨美術學院美術館)

“融合·經典·當代中國畫名家新作展”(中國美術館)

“第十九屆亞洲國際藝術展”(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

“當代新現實中的水墨人物”(上海美術館)

“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關山月美術館,深圳)

2003年“今日中國美術大展”(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

“如何闡釋水墨這個詞”(香港藝術公社)

2002年“水墨之光·海峽兩岸當代水墨交流展”(中國台北國父紀念館)

“中韓代表藝術家作品展”(南韓首爾世宗美術館,水源大學美術館)

“金色收穫——中國現代藝術展”(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國家博物館,南斯拉伕貝爾格萊德歷史博物館)

2001年“水墨本色——當代中國畫邀請展”(中國美術館)

“水墨延伸·山水、人物、花鳥大展”(中國美術館)

“中國實驗水墨20年展”(廣東美術館)

“首屆精文藝術大展”(上海精文美術館)

“當代中國藝術家招貼設計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0年“新中國畫大展”(上海美術館)

“首都師範大學現代美術研究所學術邀請展”(首都師範大學美術館,北京)

1999年“第二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都市水墨展”(廣東美術館)

“世紀末藝術之旅第三回展”(北京)

1998年“當代中國美術二十年啟示錄展”(北京太廟)

“開放水墨——六人現代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1997年“當代中國素描藝術展”(中國美術館)

“世紀之星——中國藝術雙年展”(加拿大多倫多藝術博物館)

1996年“當代中國水墨現狀展”(中國美術館)

“水墨的延伸——人物畫邀請展”(國際藝苑美術館)

“中國水墨展”(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精品展”(北京)

1995年“青年畫家邀請展”(中央美術學院畫廊,北京)

1994年“張力的實驗——表現性水墨展”(中國美術館)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