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鵬個展:碎片時代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7-06-29 15:04:08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時間:2017年6月24日—8月20日
展覽地點:北京前波畫廊


前波畫廊北京榮幸地宣佈林東鵬的個展《碎片時代》于2017年6月24日開幕,展覽持續到2017年8月20日。林東鵬1978年出生於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藝術,之後於2004年在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此次展覽由陳暢策劃,也是這位香港的傑出藝術家在北京的首次個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碎片時代》包括了一系列的物品、手稿、繪畫和裝置作品,此次展覽上觀眾得以一窺藝術家別有深意的作品,這些作品也越來越與林東鵬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分裂的自我”是林東鵬一直以來在持續探究的主題,他認為每個人同時都擁有著不同的身份,有時它們和諧共存,而有時卻似乎顯得格格不入。這種內在的分裂其實也隱喻著當代的社會狀態,用來描述香港尤為顯得妥帖,這座城市和大陸之間的焦慮關係造就了一個政治分裂的群體。

House-no


When-the-time-comes

此次展覽中最重要的作品《消失的香港藝術(三)》是一組被鋸碎的玻璃鋼材質的大碗,這些碎片散落在畫廊的院子裏。這些碗原本是香港當地藝術家公共藝術展中的一件作品。但是開幕當天由於項目負責人與場館方面産生的分歧,這個展覽僅僅持續了24小時,之後被迅速撤展。這次出人意料的溝通崩潰對林東鵬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親眼目睹了整個事件戲劇化的經過,一方面對雙方各不相讓的態度感到驚訝,但另一方面又體會到他們各自雙方的苦衷,這令他直接感受到了自己內心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矛盾。

展覽的其他作品中,林東鵬試圖探索自己生活中的多重身份:藝術家、研究者、父親等。2013年在紐約參加一個藝術家駐地項目時,林東鵬把自己的公寓變成了一個生活、藝術創作、檔案收集以及社交的共用空間。隨後他在美國舊金山的展覽《好奇匣》中繼續這種嘗試,他把一個公共空間變成了一個半私人的工作室。在2015年,林東鵬在香港延續了這個系列,創作了《好奇匣香港——做客家鄉》。他在自己的城市中扮成了一個遊客的身份,在一家酒店住了六周,把整個酒店的一邊變成了一個開放的工作室,其中每個房間都變成了一個不斷演變的小型展覽。

《碎片時代》展示了林東鵬的一系列值得關注的新作,都是根據他在紐約和香港生活的體驗而進行的藝術創作。《日記 20150605》是將其旅行日記的一篇放大到畫布上;《景仍看俏》裏有兩張印著棕櫚樹的中國郵票,郵票前有一個迷你人偶坐在常見的地産標語“景仍看俏”上。這個組合類似一個迷你的廣告牌宣傳,留給觀眾一個遐想的空間來猜測這個廣告到底在推銷什麼。從林東鵬的作品中可以明顯體會到其刨根問底、極具諷刺和幽默的個性,無論作品尺寸大小都展示了一種魅力。由於藝術家邀請觀者來探索他內心如碎片般的想法,因而我們也能感受到作品中柔軟脆弱的一面。然而,縱觀展覽,展廳和院子裏的所有作品漸漸合而為一,四處縈繞著其創作過程所圍繞的鮮明意識。


Diary-日記-20150605


If-the-Outlook-Is-Still-Positive-若景仍看俏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