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華:墟/境個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7-05-16 11:11:01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繪畫對我而言是一種戀物,一種迷,和出神。

我在自己的畫作裏生活,寂然,出神;盡物性,觀其浮現。 

——王鐵華

心念凈  紙本水墨   2014

王鐵華以各種材料和媒介表達自我對自然的感悟,作品體現了他對於“事物不穩定性”的感受和表達能力。在他的作品中,將世界的每一瞬間的即逝性和永恒性凝結于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圖像之中。我們可以將王鐵華看作當代的“文人畫家”,即當代知識分子以圖像的方式進行自我精神的表達。

——殷雙喜

王鐵華

王鐵華:博士,201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留校任教至今,中央美術學院建築與文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教授級高級建築師。具有建築師、畫家、藝術史學者等多重身份。

主要著作:《主人的居處:“看”視域的古典園林文化研究》,《景/識-王鐵華繪畫作品集》等。主要建築作品:中央美術學院燕郊校區、世界華人收藏博物館、大連林泉隱舍禪修中心、廊坊華日會展中心、樂清行政中心等。

其繪畫藝術專注于傳統出新的探索,“以多變的筆墨線條和空靈的色墨渲染建構心靈夢境的視覺空間”。根植于中國傳統的書寫性和空間的關係是當代藝術關注的重要命題,王鐵華在景觀、園林、學術和作畫之間,反覆研究書寫性在空間中的物質性拓展,並把他在空間營造和建構中所取得的成就運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中,為中國當代藝術注入藝術本體的前衛,揭示了根植于中國傳統的力量,以及特立獨行思考的能力。傳統作為思想資源而非固定程式,這樣的學術將開啟與當代藝術之間轉化的廣泛的可能性。

溪雨初起沉閣  布面油畫   2016

展覽簡介:

王鐵華:墟/境

學術主持:殷雙喜

策展人:葛玉君

展覽時間:2017-05-20至2017-05-26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

承辦單位:大連漢風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展覽場地:798聖之空間

詩人T·S·艾略特在《燒燬的諾頓》中寫道:“如果一切時間都是永恒當下,一切時間都不可救贖。”

王鐵華認為,“墟”是時間的殘渣,“境”是多重時間和身體的同時在場,在對“墟”和“境”的關照之下,物質的蹤跡正是可以對時間的閱讀和救贖的過程和載體。而身體通過和時間的對抗,使得“過去”和“未來”同時從“不在場”現身成為“現在”。

“trace”在觀念上的既不否定“過去”,也不放棄創造“未來”,“mono”面對時間對歷史本身的斷裂而無動於衷。“/”的出現,是一個二元含混而非對立的符號,是綜合了“意義”和“無意義”的無名地帶,因而“境”在這樣的語境下也遠離了古典意義上的“境界”。

此次展覽展出王鐵華近年創作的油畫、綜合材料、水墨和空間裝置,集中反映了他的問題意識和文化立場,以及涵容中西藝術和哲學的思考試驗,具有不可忽視的當下價值和意義。

濕行處無遮障 布面油畫   2016

評論家推介:

在王鐵華的作品中,他多年累積的建築、園林、書法的修養已經融為一體,經由畫家對萬物的觀看品味,呈現為一種天地鴻蒙的神秘圖景。換言之,王鐵華將中國傳統水墨的語言,析解為“一花一世界”的圖像禪語,在其中將個人對自然的生命體悟,轉化為一種心性的符號表現。

王鐵華作品中的繪畫性與表現性,來源於書法性用筆與表現性著色的對立與和諧,從而達到作者在作品上思想與情感的投射。

作為視覺圖像的生産者,王鐵華注意到消費社會和網路時代帶來的人的空間意識的變化和心理狀態的複雜性。他的作品通過線條與色彩的抽象組合。呈現了一個虛幻的戲劇化的場景。

——殷雙喜

涌煙  紙本水墨   2014

王鐵華的近期創作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點亦或可能性——即新媒介下關於當代水墨的另類表述,一種基於“水墨文化”的物態延伸與當下生命體驗的視覺呈現。                      

他的創作也正是試圖透過一種“關係”的延伸或當代轉換構築起其藝術基點。當然,在鐵華而言,這種精神的穿透力不一定僅僅靠傳統筆墨來承載,當下介質或許更能達到一定程度上的契合。                                          

我們用語言解釋這個世界,可是語言並不能抹殺我們處於該世界包圍之中,我們的視線總是在忙碌遊弋,總是在作出選擇,總是將事物放在其鏈條之中,從而構建出“我們”及“我們周圍的世界”。換言之,我們的語言只有恰恰處在縱向與橫向的歷史焦點上,它才生發出其獨特的意義,才決定著所謂的精準的語言。

——葛玉君

葛之覃兮  木板綜合材料   2014

建築與書法的營養決定了王鐵華繪畫的思想路徑和視覺特質。欲進入其作品,必得從宏觀上把握建築與書法的結構演進史。                      

鐵華的畫作結構凸顯三種品質:開放性、多維性和自足性。開放性摧毀封閉的空間;多維性破解表面邏輯秩序;自足性割裂視覺要素與它物的依附關係,強化表達的獨立。這些品質落實到具體的結構手法上,表現為感情色彩濃郁的書寫性線條與變幻無窮的水漬墨暈組織而成的對話體系。

與藝術生産末端的結果相比,生産的過程(機制、原理或方法)具有同等的價值和意義。

從象徵層面討論,作為一種文化反省和詩意的批判,殘渣是超越物質和技術的。時間成就殘渣。它以超驗和非理性的冷靜姿態,將浮華抽離,把時間的延宕予以合法化。它無意重塑價值觀,但卻以人道關懷的方式給我們一個有關如何詩意棲居的提示。

——曹天成

淡煙流水畫屏幽  紙本水墨   2014

學術背景決定了知識結構和實踐方式的開放,鐵華在景觀、園林、學術和作畫之間反覆穿梭,將自身建築經驗與繪畫樣貌進行對照、投射和貫通,有時縝密、精確、嚴謹,創意合乎邏輯;有時隨性、隨情、隨心,畫意天馬行空,來尋覓玄蹤,浸洇玄思,醞釀玄影。在他看來,設計、寫作與繪畫從未有過分別和區隔。

他根據坦誠且專注地體味,融構,創化,筆下畫圖自由自在,無係無縛,似像非像,似虛非虛,各極其致,飽含了精神的悠遊和冥想的真實,傳達了理想化的內在和豐沛的創造力。一路走來的跨界探索,多元而出色,確實難用尋常的目光打量,不容易按照既定的條條框框加以衡量,這必定是非常難得並值得分析的學術現象。

——張映輝

遊兮瑤之圃  布面油畫   2016

藝術家自述:

山水世界是一種非因果的寬容。山水世界是接受未知的手段,而非現實呈現的直接功利性。發現是一種反覆和印跡,“一”與“多”是世界的實相,千波萬皺蘊含了抽象性、構造性,其內部生發出無窮的閱讀經驗,賦予感覺的真實和創造以原動力,其衍生的類型足以成為啟發山水閱讀的經驗,對於山水的閱讀正如博爾赫斯小説中永恒分叉的小徑,它是一種事件而非一個物體的概念,是讓時間與空間互相“擠壓”的操作者;它是一個反線性的概念,是混亂和混沌的“傳播”形象,既被世界觀看,又提供觀看世界的路徑。

“真”是主體獲得一種凝視和沉思,在詞與物之間,産生純粹樸素、清明寂靜的生命空間體驗。

景致、書寫之間的穿梭,源於自我的覺察,我由“當下--此在”理解“自然一彼處”的行動,關乎與我自己。“當下”可以進行,亦可為通向已有的閱讀。發生,在其與景致隱含的聯繫中,與身體的在場同在,發生是一種類比,為時間中的自我、經驗以及可能性之間的穿梭。 

——王鐵華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