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與美麗”當代藝術與玻璃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7-05-04 19:19:44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名稱:“危險與美麗”當代藝術與玻璃展

學術主持:張所家

策 展 人:汪付成

展覽時間:2017年5月2日 -- 7月30日

開幕酒會:2017年5月19日下午2:00 (週五)

參展藝術家:胡東方,胡金黎,李 靜,李振寧,彭 怡,俞 嵐,朱麗越,David Schnuckel大衛•施納克(美國),Hyunsung Cho趙顯成(南韓),Inguna Audere英格娜•奧德芮(拉脫維亞),Ivan Joel Ballesteros伊萬•喬爾•巴耶斯特洛斯(西班牙),Ivana Sramkova伊凡娜•斯拉姆科娃(捷克),Jiyong Lee李知勇(南韓),Kazimierz Pawlak卡茲梅茨•帕瓦拉克(波蘭),Krista Israel克裏斯塔•伊斯麗爾(荷蘭),Masahiro Sasaki佐佐木雅浩(日本),Michael Rogers麥考•羅傑斯(美國),Richard Whiteley理查德•惠特理(澳大利亞),Robin Cass羅賓•卡斯(美國),Tony Brown托尼•布朗(法國),Zora Palova卓拉•帕沃娃(斯洛伐克)

展覽地點:北京·798東街 ICI-LABAS藝棧

這是一次當代藝術與玻璃在觀念上進行碰撞的展覽,探討材料、技術與藝術家之間的創作關係。當代藝術家通過機械的“轉述”,用技術在藝術家和繪畫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藝術家的主動創作和機械的被動執行之間産生微妙的關係。

胡東方《嫁衣》

胡東方《冰河》

胡金黎-明象椅影

而玻璃,是一種危險與美麗並存的材料,除了它材料本身可以生發出的很多品質特性,在技術工藝上同樣需要藝術家的高度掌控。

藝術家在技術和材料面前究竟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是嚮往美麗的創造者,還是不懼危險的探索者?在材料、技術以及觀念上,當代藝術和玻璃之間的對話,也因此通過作品展開。

卡茲梅茨·帕瓦拉TribunRomanus

克裏斯塔·伊斯麗爾 副作用

李靜 破繭而出

玻璃是我們每天有意或無意會經常看到的材料,透明的玻璃窗、喝水的玻璃杯、手機的玻璃屏...,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這樣一個經常出現,卻又最容易被忽視的材料,在藝術家的手中,呈現出更加豐富的狀態,變成一種可以被感知、不再被忽略的存在,它從一種材料變成一件被賦予藝術家觀念的藝術品。

俞嵐 升

朱麗越 天書系列一

佐佐木雅浩 樹海

同時,玻璃只有在破裂的時候,才會讓人突然意識到它材料本身的脆弱和危險,而很多時候,藝術家的創作在題材選擇和工藝處理上,會刻意凸顯或者隱藏材料自身的特性,在危險與美麗之間轉換,以撩撥起觀眾內心微妙的感受。

最後,特別感謝ICI LABAS藝棧,以及感謝後柳玻璃工坊提供的幫助。

——策展人 汪付成

麥考羅傑斯 認知 2010

托尼·布朗 細胞

托尼·布朗 細胞

托尼·布朗 筆劃 

Robin Cass 眼瞼與睫毛(成年人)

大衛·施納克 聚合磚塊

展覽名稱:“危險與美麗”當代藝術與玻璃展

學術主持:張所家

策 展 人:汪付成

展覽時間:2017年5月2日 -- 7月30日

開幕酒會:2017年5月19日下午2:00 (週五)

參展藝術家:胡東方,胡金黎,李 靜,李振寧,彭 怡,俞 嵐,朱麗越,David Schnuckel大衛•施納克(美國),Hyunsung Cho趙顯成(南韓),Inguna Audere英格娜•奧德芮(拉脫維亞),Ivan Joel Ballesteros伊萬•喬爾•巴耶斯特洛斯(西班牙),Ivana Sramkova伊凡娜•斯拉姆科娃(捷克),Jiyong Lee李知勇(南韓),Kazimierz Pawlak卡茲梅茨•帕瓦拉克(波蘭),Krista Israel克裏斯塔•伊斯麗爾(荷蘭),Masahiro Sasaki佐佐木雅浩(日本),Michael Rogers麥考•羅傑斯(美國),Richard Whiteley理查德•惠特理(澳大利亞),Robin Cass羅賓•卡斯(美國),Tony Brown托尼•布朗(法國),Zora Palova卓拉•帕沃娃(斯洛伐克)

展覽地點:北京·798東街 ICI-LABAS藝棧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