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聚——馬蕭繪畫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7-02-27 18:52:17 | 文章來源:名畫記

 

展覽時間:2017年3月4號——2017年3月9號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2號廳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

展覽時間:2017年3月4號——2017年3月9號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2號廳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

 

自序

明·張岱《夜航船》“物類相感”一節雲:“磁石引針,琥珀攝芥”,指世間之物的特殊感應。藝術家與藝術也如此。總有一種美學,一些藝術形式,數位先賢,使一位藝術家在某一階段沉湎。點撥其靈感,延綿其思路,於是模倣、引述、轉譯,玉成其作品。

稟賦與修養,有先天差異,又由後天際遇造就,不可一概而論。究之藝術家作品,題材或有不同,興趣時有偏倚,目標分階段性,但籠統視之,亦如相近的品類合聚,折射藝術家本人而已。

——馬蕭

 

展覽內容

1

這批肖像是二〇一五至一六年間完成的,模特均是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空間作平面化,以呈現人物。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明末波臣派的影響均有借取。西班牙攝影師山地——背面半裸的男子——教會我平面中“空”的意義。


 


 


 


 


 


 


 


 


 


 

2

靜物畫是末技。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繪畫等級制中,靜物畫地位最低。享盛譽如夏爾丹者,終生為靜物畫家身份所苦。可較之同代人的歷史畫、人物畫、風景畫,他筆下靜物的溫熙與日常,難可比擬。


 


 


 


 


 


 

3

臨摹于我,是學習,更是時時沉浸其中的莫大享受。遺憾的是,至今尚未得緣直面真跡臨寫。墻上大部分,皆屬印刷品的誤讀與誤解,惟最小幅面的梅新力埃臨本,曾攜入盧浮宮中與原作三番五次對照,晚間趁記憶新鮮,動筆調整。歸國前最後一回兩兩相對,真贗千里。


 


 


 


 

師友評議

陳丹青

“近年作品返趨傳統寫實油畫的微妙趣味,取小幅畫面,深度刻畫,追究樸素與精緻兼有的效果。”

包林

“馬蕭專心致志,表現眼前的存在和質感,一如他所心儀的卡拉瓦喬。”

彭鋒

“對於馬蕭來説,觀念和題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繪畫本身。馬蕭通過研究歷代大師的繪畫,與大師們構成某種私密的對話。”

韋羲

“力圖為21世紀中國的山川與人物追擬19世紀歐洲繪畫的文采流風。“

姚宏儒

“馬蕭是我很好的一個小師弟。(20)12年春天的時候,拉了一車畫到油畫院來,風景、靜物、人物都有,整個畫室都擺滿了。有幾張畫給我印象比較深。尤其是他下鄉畫室內那批小靜物,畫得真的很好。觀察對象非常的體貼,有一種觸摸感,非常難得。比如有張畫叫《五斗櫥》吧,桌面上小的化粧瓶瓶罐罐,每一個的個性都畫出來了。因為一個是要觀察到,另一個還是要藝術的表達,這不容易。”

于小冬

“我和馬蕭通過宏儒介紹認識的。我們兩個都喜歡去觸碰一些美術史上面認為是禁忌的一些東西。比如説,十九世紀的法國沙龍繪畫,比如説,英國的拉斐爾前派。這些東西在主流的美術史裏面,通常談得是比較少的,因為很容易跟一些奢靡、享樂的東西聯繫到一起,往往不能正確地審視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我很奇怪,一個80後的年輕畫家能夠關注到這些作品。”

 

藝術家資訊

馬蕭,1980年11月出生於四川廣元。2003年本科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2007年,碩士畢業于清華美院繪畫係。2015年,博士畢業于清華美院繪畫係。2015年至今,任清華大學藝術學理論流動站博士後。代表展覽:《理想國》,北京傑孚畫廊(2007);《天天向上:名師提名展》,北京築中美術館(2012);《三年畫事:馬蕭油畫個展》,杭州西湖美術館(2013);《天天向上:名師提名展五週年回顧展》,北京築中美術館(2016)。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