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入口:“中國當代新銳版畫家研究計劃”啟動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6-11-01 15:35:01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主辦:東方博古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 可觀藝術館

出品人:楊東勝

項目總監:謝加一

策展人:石冠哲

特邀批評:高遠 沙鑫 宋康 王少傑

參展藝術家:徐冰 付斌 彭勇 葛曉飛 裴昌龍 吳建棠 梁業建 楊茹 紀斐 孫天龍 崔德政 王啟凡 連培偉 陳軒榮 朱然然(按年齡)

開幕時間:2016年10月28日15:00

展覽時間:2016年10月28日-11月27日

展覽地點:北京市豐台區園博園2號門東方博古文化公司

 

作為現象的“新銳版畫”(節選)

相似的創作狀態更是這批新銳版畫家的統一特徵,他們在創作語言、題材和觀念的當代性上同時進行著實踐和摸索。相比于前輩版畫家而言,潮流化的敘事風格已經讓位於個體化的敘事差異,當代生活景觀、精神維度、哲學思考成為藝術家關注的焦點,當代版畫的敘事方式開始全面地與當代油畫甚至裝置作品接近。這一批藝術家所面對的共同任務是接過他們師輩手中的接力棒,進一步在版畫本體語言上深入探索,進而全面完成版畫從媒介工具向創作工具的轉變。

——石冠哲

第一單元 傳統變奏(節選)

同著眼于對傳統圖像、文字符號的再創作,將不同的歷史時空和文化形態並置起來進行對話,使“版畫”再次恢復“間性遊牧”的狀態。藝術家將作品作為常識與反思對峙的隱喻進行表達,很好的解決了藝術語匯與時代環境的協調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創作重新承續了一度斷裂的集體性的常識缺失,在對“傳統力”的文化建構和認同的變奏中挖掘民族文化的當代意義和價值,這是前方入口,也是未來入口。

——沙鑫


紀斐《迷谷》85×62cm浮水印木刻2015


崔德政 《彼岸》60×80cm浮水印木刻2016


王啟凡《天問系列之鬼篇》65×82cm木板浮水印2015

 

第二單元 都市象限(節選)

在中國八十年代以來的藝術中,這類“弱”的符號與一種新興的都市景觀結合,造就了一批冷漠理性的前衛藝術風格。八十年代高名潞等人所提出的“理性繪畫”或者“理性之潮”即是這類風格的早期表現。“理性繪畫”實際上又與西方新教主義倫理有著直接的關係,它注重精神內涵,強調超越事物表像,基於八十年代對於之前現實主義單一創作過度模式化和教條化的反思;這種反思和改造又帶有理性啟蒙的性質和效果。

——高遠

 


付斌《雨》45×45cm 絲網版畫 2015


彭勇《如夢如幻》30×45cm銅版畫2016


裴昌龍《銳角四十九度》40×60cm 絲網版畫2010


孫天龍《隱者的視線07》 43×29cm 絲網版 2015-2016

 

第三單元 身體記憶(節選)

身體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熟悉到經常忽略它的存在。通過“一切有機生命之軀”,尼采把身體的概念又一次帶入公眾的視野,他從身體的角度審視一切歷史和思想,試圖溫暖地安撫人類走出思想的困境,這是對意識激烈的批判。這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古老而直接,通過“感覺”,我們得以把這個極其複雜且敏感的世界表達的更為貼切。

——王少傑

 


徐冰《你得在它死後與變質前吃掉它》85×85cm 木板浮水印2015


葛曉飛《蝕之二》 60×70cm 銅版 2014


梁業健《片段NO.5》56×38cm凸版+凹版2014


陳軒榮《CALL ME MAYBE4》92×110cm 黑白木刻 2014

 

第四單元 精神劇場

藝術家們在搭建這樣一種充斥著這個人經驗的劇場內外時,似乎都有一種內在的動力推進了形象的複製與再生。而這裡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因為內容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形象誇張,形象關係在充滿熱情、衝動和複雜的畫面中構成敘事關聯,夢境與想像力的交織表現出一種荒誕氣氛;另一種是利用現成的圖像和形象碎片進行解構或重組,使畫面在一種充斥冷靜、理性和記憶的空間中形成敘事關聯,而形象的真實又因為不和邏輯的場景再現繼續表現出一種病態或荒誕。這裡我姑且將前者稱為“圖像精神化”,後者稱為“觀念精神化”。

——宋康

 


吳建棠《造景》120×79cm 木板 2013


楊茹《2012年12月12日大雪-2》 100×70cm 銅版2015


連培偉《哪吒》50×135cm 套色木刻 2015


朱然然《觀自在I》51×90cm 凹版畫 2015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