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觸之域”:2016中國當代素描藝術邀請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6-10-31 14:16:35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策展人:尹丹

出品:彭健

學術支援:中國美術學院 •四川美術學院

支援單位:恒生珠寶•重慶茶業集團

展覽時間:2016年11月13日—12月11日

開幕時間:2016年11月13日下午3點

展覽地址:重慶南山植物園路25號•讀山藝術中心

研討會:最近20年來中國素描藝術的主要風格特徵及觀念係譜

時間:2016年11月13日下午4點30

統籌聯絡:彭帝

策展助理:李飛瑤

媒體支援:新美術•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藝術中國•當代美術家

超越再現:形式的視觸之域

文:尹丹

初冬,重慶南山,不冷而有些霧氣的時節。“讀山藝術中心”舉辦“視觸之域”素描藝術展,邀九位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曹意強、蔡楓、常青、佟飚、盛天曄、龐茂琨、李東鳴、趙卿、趙曉東,呈現其近些年來的素描佳作。

素描肖像 No.4紙上鉛筆 30.5x22cm 龐茂琨 2016

今日的語境中,“素描”指用單色或少量色相“畫”出的作品。一段時期內,人們將逼真再現眼睛所看到的東西看作是素描藝術的根本原則。如1955年的“全國素描教學座談會”就將“忠實地描繪實際環境中所看到的具體物象”看作是中國素描教學唯一的根本原則,這導致我們的素描藝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以追求視覺再現為目的,甚至要儘量消除素描筆觸自身的存在價值,儘量讓其消融在以細膩筆觸編織出來的“塊面”之中。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其作品大概可以被歸於具象繪畫的類型,但這裡所説的“具象”不能僅僅理解為一種鏡像式的再現藝術,它的外延既包括執著追求視覺寫實的一類作品,也包括強調形式自律、主觀表現等意圖卻仍然保留了物象可識別性的作品類型。這些具體化的圖像為觀者提供了在腦中重構物象的橋梁,卻未因此而壓抑抹痕、皴痕、色塊、線條等形式要素自身的表現力。

《涼山人 No.36 》 118x76cm 紙本色粉 李東鳴 2010

理論是灰色的,但卻可以為我們提供觀察、思考現象世界的方法。上述形式要素既是重構物象的手段,卻也是自律的。套用沃爾夫林的理論,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涂繪”和“線描”兩種風格,它們對應著兩種不同的感知方式:視覺的與觸覺的。“涂繪”意味著以涂、抹、刷等方式來鏡像般地模擬眼睛所看到的物象,當然在素描藝術中人們也用細密的排線(包括交錯而成的線網)來造成“涂繪”的效果,以此更為逼真地再現視覺中的物象。而“線描”則意味著用抽象出來的線條去“圍合”物體的輪廓,“線”的運作過程就類似于用手去“觸摸”物象外在的形體邊緣。

《The lover》 16x21cm 紙本 炭條 色粉 趙卿 2002

以下大致從這兩種視角對幾位藝術家作品中的形式特點做一些簡單的闡述。

龐茂琨、李東鳴、趙卿的畫作,每一筆線條都精準地建構出物象的形體輪廓,每一個揉擦、每一組排線都與結構造成的明暗關係相關,幾乎毫無“廢筆”。但它們自身又具有形式的自律性,其表現力又可以跳出物象的束縛。例如龐茂琨的作品中,線條“觸摸”著人物的五官輪廓,充當著各個結構之間的界限,有時輕柔有時有力,有時斷續有時連續,有時運筆緩慢有時卻運筆急速……通常情況下,每一筆都儘量演繹著多樣的變化關係,通過形成強烈的對比來增強觀者視知覺反應的複雜度。在塑造視覺明暗時,揉擦留在紙面的鉛筆石墨粉來模擬皮膚的質感;與之同時也使用各種力度、各種密度、各種筆速的“線網”或“排線”來表達,後者同樣可以産生類似于“涂繪”的效果。

《貴陽風景寫生4》 23.5x16cm 毛筆餐巾紙 曹意強 2016.8.23

 

《小莞》 28.5x42cm 紙本 2015 盛天曄

曹意強、盛天曄則似乎更為“寫意”地來看待物象的結構,以簡練的筆觸呈現著當時的情緒狀態與對物象的第一印象。看似簡略的畫風,每一筆卻皆體現出充分的形式自覺性:乾枯、濕潤、流暢、剛硬、艱澀……它們似乎又分別表徵著微妙的情緒及複雜的文化意指。在曹意強的某作品中,他用飽含水份的筆鋒緩慢地勾、勒出山峰的外緣,用乾枯的筆觸皴擦出山腰上的植被、山石及山腳下的民居、樹木……他的作品中,某些物象幾乎已經無法識別,往往需要觀者的想像對其進行“建構”;此外由於用筆隨意、快速,筆鋒不斷地切換著“線描”和“涂繪”的方式,知覺不斷地在視覺性和觸覺性之間遊走。往往,筆鋒的痕跡既可以表徵著“線”,又可以表徵著“面”。

《G20杭城的姑娘》 60x80cm 數位微噴 常青 2016

《白日夢》 80X55cm 紙本色粉 趙曉東  2015.12

相對而言,在常青、趙曉東的作品中,色彩取得了更具支配性的角色。常青使用IPAD的作圖軟體進行創作,單色的“線”已經不再作為塑造結構的基本手段而幾乎在其作品中隱退。在此其作品完全是“涂繪”式的,他用簡粗略的“畫筆”來作畫,每一筆就是一個色相。這些單色色塊被並置、交錯在一起,在觀者的視網膜中形成整體的色彩感覺。其色彩原理類似于“點彩”,卻絕非像修拉那般機械般地安排色彩關係,而是多了幾分隨性和恣意。而趙曉東雖然以單色的素描方式來作為造型的基本框架,但色彩卻是其加強作品的表現力的重要手段。他尤為強調“黑”與“彩”之間的對比關係,以此增加視覺感受中的複雜性。在此,無論是那些短而細的交錯線條,那些用側鋒皴擦出來的筆痕,還是那些一氣呵成卻變化多端的長線條,似乎都服從於形式自身的訴求。

《日課之水墨聖像(八)》 55x36cm 紙本水墨 蔡楓 2016

《秋山圖》 78.5x110cm 紙本木炭 佟飚 2014.3

需要特別提到蔡楓、佟飚先生的創作,他們以個體化的素描語匯對西方和中國傳統藝術圖像進行“轉譯”。蔡楓之前以“線描”的方式,用堅利的線條頗為灑脫、不羈地對戲劇題材的民間年畫進行重述。本次展覽所展出的“日課之水墨聖像”則顯示出藝術家關注點的轉移,他開始用毛筆,用更為多樣的筆鋒來回應喬托、丟勒等人筆下偉大的聖像畫傳統。佟飚則對宋元時代的山水畫經典頗感興趣,他使用鉛筆或炭條等媒材來“轉譯”那些熟知的山水畫圖式及古人的構圖、觀看方式。觀者仍然能夠在作品中看到那些遒勁的樹榦、刀劈一般的溪流邊緣線,但藝術家卻有意地強化了作品的“涂繪性”,用碳粉在畫面上營造出朦朧混沌的空間質感,以此將前者消融其中。

此次展覽的作品,雖然並不拋棄物象,卻超越了“視覺再現”的束縛。形式的特性與藝術家的秉性、情緒相關,卻也有自身之道。微妙的細節往往包含著多樣的知覺及文化意義,值得細細品讀。近年來,純粹的素描藝術展似乎略為少見,這與人們的理解誤區有關,似乎素描僅僅為造型訓練的手段。值“讀山藝術中心”展廳擴建工程完工之際,舉辦當代素描藝術邀請展,實為頗有價值之舉,以此展覽供各位觀者管窺中國當代素描藝術的概貌。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