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胡 毅
策展人:梁克剛
參展藝術家:王璜生、鄧國源、李綱、曲健雄、朱嵐、于躍、魏青吉
開幕:8月16日 上午10:00
展覽:2016年8月16日-9月14日
主辦:九江美術館
地址:江西九江南湖路南湖公園翠竹園九江美術館
出品人:胡 毅
策展人:梁克剛
參展藝術家:王璜生、鄧國源、李綱、曲健雄、朱嵐、于躍、魏青吉
開幕:8月16日 上午10:00
展覽:2016年8月16日-9月14日
主辦:九江美術館
地址:江西九江南湖路南湖公園翠竹園九江美術館
2016年8月16日,由梁克剛老師策展的《新墨象-中國當代水墨七名家展》在山東威海金石灣美術館隆重啟幕後,受九江美術館館長、九江畫院院長胡毅邀請到中國最美麗的江西九江美術館展出,此次參展的藝術家王璜生、鄧國源、李綱、曲健雄、朱嵐、于躍、魏青吉帶來了最具代表的作品,展覽為期一個月,展出的水墨作品多元化地呈現出當代水墨藝術發展的前沿和趨勢。
美術館介紹
九江美術館是以收藏、研究、展示近現代藝術家作品為重點的國家造型藝術展示館。
九江美術館位於九江市南湖公園內,館舍建築總面積3160平方米,園林面積10200平方米。新建成的美術館設施和環境都達到了國內同類館的一流水準。多功能展廳面積800平方米,參照國家級美術館設施和施工;藝術創作、教育培訓室具備了專業的書畫創作、研究、交流、展示、觀摩,同時滿足各年齡段書畫合作指導、培訓等社會性服務功能;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具有音響投影,遠端電話電視會議功能;藝術家沙龍景色宜人,陳列優美,為各類型藝術品鑒賞提供高端平臺;文化交流中心(國際)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諮詢服務,承辦委託辦理宣傳、策劃、出訪、編輯出版書刊等業務、拍賣推介中心常年舉辦各類拍賣活動,涵蓋中國書畫、古玩雜項、郵品錢幣、西畫雕塑、當代工藝等。另外,還有承接古畫修復、裝裱以及畫框定制、安裝等業務。
美術館作為藝術展示館,承擔著對視覺文化成果的研究梳理、收藏展示、公共教育的重要職責,對於文化積累和引導美術創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九江美術館投入使用以來,始終負起以文“化”人的社會責任,堅持以弘揚先進文化,構建公共書畫藝術平臺,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載體,以服務和諧社會為己任,實行常年免費開放。堅持做到月月有主題,
日日有展覽。已經成為一座具有書畫收藏、學術研究、陳列展覽、教育、交流和服務等六大功能的現代中式風格的美術館,設施環境均達到了國內地市一流水準,環境優雅,是九江市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王璜生
藝術家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
王璜生多年的繪畫表達的是兩種相異而又相關的視覺情境,一種是由建築形象片斷構築出來的有空間感的情境,一種是由處在空間的花木形象形成的有時間意味的情境,這在表像上呈現了他的藝術旨趣,也即對於生命事物的關注,而在深層次上,則透露出他的人文情懷,那就是對於事物常態和異態攸忽轉換這種本質的體驗與關切。作為一個美術館的館長,他在業界是一位資深者了,他對當代藝術的了解、研究以及他在廣東美術館主持、策劃、實施的許多當代藝術項目,給了他對空間的獨特感知與體察。他的心理乃至思維的特徵使其不可避免的浸染了“空間”的感受,這個“空間”既是視覺的,又是文化的。他的繪畫似乎都是在回憶、緬想與關切、體察的交織狀態下完成的,先驗性的懷想催生了畫面中的歷史意味,而當下性的感受則使形象充滿直接訴諸視覺的魅力,因此,他的作品具備了優雅的格調和綿延的氣韻,也具備了描繪性的古典傳統和幻想抒情的現代表現氣質。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原中國美術館館長)
遊·象NO.20160311 2016 69x69cm(畫芯)
鄧國源
藝術家
天津美術學院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在某種意義上,鄧國源的藝術實際上穿越了那些浮泛的短暫的實驗性藝術,而與那些更久遠的傳統形成了關聯。這種關聯絕不是技巧上的沿襲,而是一種文化精神上的遙相呼應。事實上,塞尚畫聖維克托山、莫奈畫睡蓮池、乃至鄭板橋畫竹,他們採用的是截然不同的方式——而換一個角度看,這何嘗不是一種相同的方式?在鄧國源墨色斑斕的《花園》之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氣勢恢宏的沉湎與陶醉,鄧國源沉湎在水墨的花園中,恍如莫奈沉湎在油彩的睡蓮池上,他們的世界都試圖消解物象、淩跨時間並籠罩一切。不同的是,鄧國源同時借助了來自水墨傳統的某些元素,貫穿在那個浩瀚的精神花園之中的,不僅僅是光和影,更是“陰”和“陽”,“虛”和“實”。東方式的宇宙哲學讓天地之“氣”流轉鄧國源的水墨世界,信馬由韁,隨心而作,實為情所需,氣之所使。古老的畫意被改造或消解,但面向自然的愛與關懷仍一以貫之。鄧國源用一種自出機杼的形式,把發自悠遠傳統的愛的理念,與我們時代最嶄新最大膽的藝術表達方式聯繫在一起。只有一個深刻地了解西方藝術和東方藝術、並深深地摯愛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才能夠尋找到這樣一種具有張力的描述方式,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娓娓道來。
——邵亮(《北方藝術》主編 批評家)
《在花園》 2010.Ⅱ. NO11 100X90cm
李綱
藝術家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現代性藝術一直面對著傳統的廢墟狀態,即現代性藝術總是面對破壞與摧毀的命運,越是面對廢墟,越是要激發生長的可能性,這個張力,在李綱的墨線上有著深刻體現。 一方面,李綱將“印”作為一種主要的畫面結構手法。既是畫面形式上的一塊塊印章一樣的結構,似乎是很多印章蓋下的印痕,但其中並沒有文字,而只有一些無意義的墨痕,或者是使用很多實物進行拓印,其中留下的痕跡是實物的印痕。或者藝術家通過折疊宣紙,進行有規律的印染,有著對稱,但也有著墨染的模糊性,充分利用了材質本身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李綱對傳統的“傳模移寫”做了一個轉移或者現代轉譯的展開,謝赫“六法”中有“傳移模寫”之説,討論的是將刪減改訂後的畫稿變成正式的作品。傳移模寫其作為臨摹,從工筆寫實到寫意,不斷開放,並進入現代的涂寫,在畫面上,那些閃爍的白色圓圈,看似某物,實際上已經面目全非。 因此,整個畫面似乎就是世界的廢墟,但是此廢墟在光氣的融合上,帶來了新的靈暈,即無數的光斑在廢墟或者墨色黑沉的基底上閃爍,但卻發出了奪目而持久的光,這是墨光,儘管形體處於破碎之中,但如此多支離破碎的線塊與墨點,卻似乎在無盡繁殖,在廢墟上生長。
——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北京·上苑藝術館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NO.20160526 70X68cm
曲健雄
美籍華人天津美院綜合藝術系教授 系主任南開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
曲健雄的作品尺幅很大,排列起來給人一種雄偉的感受。作品中人物、動物、植物、日常家居和工業品、都市商品、汽車等似乎應有盡有。他的作品用水墨畫就,筆法也很繁複,有時皴,有時描,有時印,有時模。但是,這些風格、題材和技法其實都不是為了要説明某一個確定的畫面意義或者美學風格。恰恰相反,曲健雄把展覽現場裝扮成一個黑暗舞臺,人們在被陰影所籠罩著的‘崇高感’之中不免産生某種困惑,試圖抓住作品的表意性。作品和展覽猶如裝扮好的戲劇。曲健雄以此暗喻‘山寨’無所不在的‘人間喜劇’,其中到處是嚴肅的謊言,缺少有良知的獨立知識分子的聲音。曲健雄沒有運用當代流行的波普、調侃和輕佻的時尚方式,他的語言很嚴肅。他為天津濱海機場設計的一件公眾雕塑在完工後被官員粗暴地強令拆除。曲健雄認為其作品和展覽所營造的審美形式其實並不重要,他們不過是一種視覺力量。他所訴諸的是作品之外的知識分子立場,是對當代藝術和文化中到處充斥著的“犬儒化、御用化、小品化和戲子化”現象的批判。所以,他的作品和展覽似乎在展示一種陰影的力量。
——高名潞(藝術批評家及策展人)
NO.1 100x99.5cm
朱嵐
藝術家生活在北京和加拿大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專業本科畢業
朱嵐純正的抽象作品讓水墨超越了文化歷史的相對性,並且以個體的生命觸感,打開了絕對的“內在平面”(如同德勒茲所言),讓線與形不斷游離,遊走,打開了這個文化有些封閉的太極圖式的線條,使之自由地逃逸。藝術家使之保持為游離狀態,這是個體的“遊心”,不斷觸及文化的邊界,如同朱嵐在異國漂流,但保持著一種內心的持守,但又保持游離,這個游離的姿態乃是個體生命的姿態,保持這個“之間”,就是保持個體自由呼吸的內在觸感,這是一個內心世界的建立,這對於一個沉浮於世俗慾望浪潮之中的中國文化是多麼難得與尊貴,因為她以這個游離所展開的“之間”建立了一個內心的靈魂世界,這也是一個默化的自由世界。 水墨繪畫的迷人在於:讓墨在墨(默)中,水在水(白)中,並且相互自由地與自在地遊戲,在朱嵐的畫面上,這一個諧音的諧調達到了極致,異常迷人,她似乎一直在跟隨音樂到來的聲音在作畫。
——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北京·上苑藝術館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壹2015,97x181cm水墨
升/survie181x97cm
于躍
藝術家任職于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蝙蝠,哺乳動物,能飛,僅有之“飛獸”。近乎目盲,飛翔卻遊刃有餘,于空中常做迅疾騰挪閃躲之姿,疑似獸之遺傳。嘴發波,耳收音,雙倍距離,依然應付自如。晝伏夜起交接之時,群體蜂擁出動,個體抑揚頓挫。雜亂交錯卻非無理無章,混沌團涌卻又線條明晰。于躍幼時京郊常對此景,幾十年的創作磨礪後,這一視覺記憶幻化為作品意象。彼時蝙蝠飛,天地相對靜止;而今天地變幻不定,蝙蝠反而停在了畫面上。以靜觀對靈動之飛,兒時欣賞之心態;而今常感天地人此起彼伏、紛繁無序之狂態,卻讓他執一筆于靜齋,以畫中之變求不變之理。蝠,諧音“福”,蝙蝠于浮雲之際,“福從天降”。民間畫師曾多做此類吉祥圖案于亭臺樓閣。而今高樓林立,蝙蝠又何處棲身?蝙蝠之自然境遇,我之文化環境?具體在於躍之面對,尤為“國畫”之時下遭遇而傷懷。即使不管昨夜秋雨今綿綿,卻怎能無視筆墨落處春雷不響?畫蝙蝠?寫蝙蝠?蝙蝠有形,毛筆落紙;飛過留痕,書意彰顯。畫、寫本來同源,形、意何曾分家?紙鋪開為天地,設色並材料疊加,黃昏交接之天空隱現。黑蝙蝠著紅衣,太陽鳥哉?黑使者乎?無一定論,你我這樣猜測,蝙蝠何嘗明白? ——劉禮賓(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雕塑學會理事,中國美術批評家協會學術委員)
游離 NO 1 紙本、水墨、水幹色 136x68cm 2013年
魏青吉
藝術家廣州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幾乎是在其現代水墨創作生涯伊始之時,魏青吉便能自如地使用一些非水墨的工具、材料和手法,他用以營造懸念的手法不僅包括拓印、拼貼和大面積使用白粉等製作手段,尤為奇特的是他能讓鉛筆的尖銳劃痕、噴繪的覆蓋感與水漬的流動浸潤與水墨媒材的隨機搭配去一起訴説生命和生活的體驗,這是魏青吉水墨性表達的另一獨到之處。賦予各種痕跡、肌理以特殊的意味與氣息,讓它們成為情緒、感覺與思想的奇妙載體,在魏青吉這裡似乎是一種天生的稟賦與才能。符號與痕跡這兩個藝術語言特質一直貫穿在魏青吉的創作歷程中,而且是愈到後來被他發揮得愈為機智巧妙。在其近作中圖形符碼的運用更加任意縱心、奔放不羈,無論是剪影式的焦墨描繪還是率性恣意的鉛筆白描皆能取得強烈的視覺效果,符號造型想像力充沛,與傳統水墨藝術大相徑庭,倒是容易讓人聯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繪畫中的新意象、新表現、塗鴉、卡通乃至新抽象主義,但與它們中的任何一種又都風馬牛不相及,只能説它們是藝術家廣泛閱讀的結果,只能説這傳遞著其水墨性語言開放的資訊。
——皮道堅(著名美術理論家、批評家、策展人,廣東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無題2014 A, 2014, 宣紙、水墨綜合材料, 146 × 18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