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來了|一場由錢引發的藝術巡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6-07-12 00:56:57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錢”來了|一場由錢引發的藝術巡展
【金融博物館藝術中心主題作品徵集全國巡展|北京、上海、蘇州】
開幕時間(北京站):2016年7月23日 下午3:00
巡展時間:2016年7月23日--2016年8月23日
地點:朝陽區朝陽公園東五門|國際金融博物館
參展藝術家:蔡應、代化、房培鑫、房聖易、方志勇、竇洪奎、劉迪、胡靖、胡楊、和永生、kayankwok、李創、李仁渤、李旭、李元素、孫姝婕、童昆鳥、田元子、王錚、修風瑞、謝文、楊雪勇、鄭宏祥、張翀、趙玉強、張之慧(按拼音排序)


開展當天,會有一位90後創作者為大家帶來一個腦洞極大的行為藝術~
 
“錢”是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金融博物館藝術中心,準備借這個有意思的主題,從藝術的角度對“錢”做一次開放腦洞的剖析。一批70,80,90後藝術家帶著他們的“錢”來博物館啦!
在展覽之前,金融博物館藝術中心本計劃像其他眾多“徵集展覽”一樣,將“學術性”作為評選作品的標準。評鑒的落腳點在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身上。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了身邊普通人對作品的解讀。這位並非專業的藝術從業者的她,帶來了沒有“術語”、“大詞”卻非常動人和真摯的觀感。所以,團隊在經過商討之後,決定將各行各業的聲音帶到評鑒之中。
通過這次評鑒意外的發現,無論是藝術“圈兒內”還是“圈兒外”,每個人對“錢”的解讀以及對作品的喜好都完全不同。有的人會留戀于作品的畫面感,有的人傾向解讀作品隱藏的深意。有的人看到了作品觀念之中的社會價值,有的人將作品和自己的經歷聯繫在一起……
這難免讓人想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在英國當代藝術史中一次大紅大紫的展覽 "sensation"《感性》。“既然每個人都有權利發出自己的聲音,做出自己的判斷,既然曾經的權威如今已不再‘永遠正確’,那麼還有誰有資格為文化、藝術制定標準?” 對於“藝術是什麼”的問題,或許我們無從入手,提供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是藝術真真切切能帶給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和思考。這個展覽,或許並不能提供一個至高無上的,關於“錢”的答案。
但卻能拋出一個問題,每一個人,都有回答的權力。這些不同的答案和解讀角度,是我們真正關心的東西。在這些認真的聲音中,或許能聽到今天所談的,“屬於我們的藝術”。
好奇藝術家是怎麼看待“錢”的?帶著親朋好友和孩子們,來國際金融博物館度過一個趣味夏日吧!展覽開幕當天,會有免費的主題電影放映會,同期還有90後藝術家帶來的行為藝術。


觀影會影片-《瘋狂約會美麗都》的海報 
 
觀影會
金融博物館藝術中心,在展覽同期為觀眾準備了一場免費的觀影活動。由於場地有限,請提前報名~ 下午三點準時播放法國動畫片《瘋狂約會美麗都》:荒誕物質社會中的溫情劑。手繪的法式幽默,夏日的午後懷舊,不與時間相爭,只與故事相伴。
時間:7月23日(週六) 下午3:00-4:30
報名:通過“金融博物館藝術中心”微信報名地點: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東五門|國際金融博物館
展覽評鑒:
董貴昕
北京尚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
作品富有創意和哲理,發人深思。工作創造了價值,收穫了金錢;工人解決了溫飽,資本家賺取了利潤。但當人們成為金錢的奴隸時,人生的意義已然迷失,精神上的匱乏與孤獨如影隨形。
汪海濤
當代藝術收藏家、哈哈當代美術館創始人
作品中我喜歡《食金者》、《Day 500》和《攢點錢》。原因很簡單,我一直以為,作為藝術品,作品的審美性還是不能忽略的。不管你想表現多深刻多偉大的思想和主題。既便時下是4.0的共用和跨界的時代,藝術家跟哲學家、社會學家抑或科學家還是有社會分工的。作品的視覺張力和審美情趣完全不顧,一味強調追求觀念性的創作理念絕不足取。試想,又有多少觀眾真的願意看你那些政治口號般的所謂藝術品呢?波普的年代早已過去,世界進入新紀元,新的藝術語境絕對不會排斥藝術的審美性,因為人性使然……
曾孜榮
中信美術館執行館長
前今日美術館副館長《比特犬的噩夢》,組合的門框和灰色的天空,給人嚴肅和凝重的感覺;長腿紅裙與汽車金屬的反光,象徵著慾望與戀物癖。人類好像一切盡在掌握,又似乎處處皆是浮光掠影。劉迪的畫面,明明是寫實的,卻營造出顛倒夢想的超現實意境。作品呈現出多重的藝術張力,此分寸極難把握。
楊千
當代藝術家
修風瑞的作品巧妙地運用了錢、賭博和競技之間的暗喻,對畫面有一種控制能力,在讓觀眾通過形式因素欣賞作品的同時,又傳遞了更深一層的理念。色彩和造型大氣有張力。觀念新穎且有深度。
郝科
《東方藝術大家》主編
喜歡王錚的作品,最近更喜歡繪畫,經年累月反覆磨練出的手感、和對畫面的控制等,不是只用簡單的“觀念”二字就可以覆蓋的。從“錢”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它就負荷著人類 所有真實的觀念和超載的慾望,並推進著我們越來越極速地向前狂奔。而從“錢”引出的“前”,它有終點嗎?我覺得正像藝術家畫中的場景——一片沒有人聲的廢墟,或許廢墟會比藝術活的更長:我們假借藝術來沉澱自我精神中形而上的那部分,而廢墟沉澱出的則是肉體消失後生生不息的濃稠慾望。
黃可一
當代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老師
蔡應、李創的作品《撿錢》試圖通過對日常經驗的挖掘,建構起日常行為與藝術反思之間的關聯,並引發知曉者對“價值”的思考,這不僅是一個有趣的作品,而且一個值得琢磨的作品。如果能夠從“撿錢”這一行為出發,繼續深入、延伸,一定會更加值得期待。
趙子龍
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文化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
現代民權政治、全球化經濟、科技是當代文明三大基石,“當代藝術”若要具備“ 當代性”,則必然是對此有所思考和判斷。中國當代藝術日益狹隘,即在於無力對市場經濟這一關乎中國民眾生存狀態的角度發聲。房聖易的作品不局限于對“錢”的抒情和感想,而是使之在社會中生效, 這也是“經濟”的本意。此外,這件作品製造簡單的悖論,對權力經濟下的不公平與不自由産生了批判力。
崔仁園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師
金錢作為價值流通的工具,在當今社會中已經失去了它們原有的面貌。人們需要金錢,但是金錢更像是一個面具,讓人們失去了本身的樣子,也迷失了外部的世界。
黑一烊
當代藝術家,設計師
在作品《一角金幣》中,藝術家房聖易採用最簡單易得的材料——一角硬幣作為創作媒介,將物質貨幣進行地區間的兌換與重塑,改變了原有物質的屬性,整個藝術過程極具社會性。女孩們頭戴蘭花發卡的微笑畫面呈現出一種深入人心的力量,而類似公益性質的捐贈形式則增強了藝術概念在社會中的流通性,為他的作品保留了微妙的情緒暗示而著重了充滿活力的材料物質性,帶給觀者一縷美好的感動。同時也呼籲更多人參與到藝術活動,去表達對貧困地區小女孩的關愛。
梁震
某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對作品《一角金幣》印象最深刻,很好體現了錢的幾個要素,物物交換的媒介、流通性、匯率的差異、貴金屬的特點,以及“錢” 給人帶來的快樂。其他很多作品展示的是錢消極的一面,也許恰恰反映了作者對錢即愛又恨的渴望心態以及焦慮仇視甚至憤世嫉俗…… 然而錢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人渴望財富無非是希望獲得快樂與幸福。不應太多消極的去表現。同樣一塊金屬,因為鑄造國家的不同而價值不同。但是涂上金子,于發達國家的富人來説購買是一種趣味性的快樂,對獲得發夾的小姑娘來説是美麗的快樂。
孫小娟
世界美術學院聯盟秘書長
我們的生存離不開物質,更離不開精神訴求。《共産美元》作者將代表貨幣的美元符號與代表中國意識形態的黨徽放置在一起,表達了不同的社會現狀,反應出藝術家對於當下社會的理解。
夏彥國
策展人
《1200個饅頭》這個作品可以看出,藝術家有很好的獨立思考能力,他擅于從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提煉出有代表性的問題,並且很好地將現成品轉化為藝術作品。作品看似直白其實不然,在對現成品材料的選擇上,可謂意味悠長,不僅對我們常識中的“浪費”這個概念進行了轉換再思考,也把對教育的價值思考植入作品中,不錯。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