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過四姑娘山——史國威個展
策展人:莊輝
開幕時間:2016 年 07月 09日,18:00 - 22:00
展覽時間:2016 年 07 月 09日 - 08月 21 日
展覽地點:磨金石空間
腦洞大開的時候藝術家會通過眼球攝錄那些自認為有趣的圖像,並將資訊存儲在記憶的“晶片”上。這種持續的累積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甄別、取捨、疊加及強化圖像認知的過程。
2013年開始,藝術家史國威在他的新作《汗水之旗》的創作中,嘗試應用散點透視取景的拍攝方法,在畫面上營造出了一個可被閱讀並富有動感的圖像。之後在《稀薄的壓力》等一系列作品中,無論是面對“四姑娘山”的峰巒、密林,還是藝術家身邊的一景一物,都延用了類似的拍攝手法。由於不設計主體,不強調結構關係,這些被拍攝的對象在畫面中更顯得日常和從容。
史國威曾就讀于德國多特蒙德(Fachhochschule Dortmund)高等攝影學院。在他的畢業創作中,藝術家從父輩留下的手繪染色照片中得到啟發。他通過柯達C-print洗印技術,先將黑白影像洗印在相紙上,作為一件作品的“底色”,最終藝術家用手繪的方式來完成。這項傳統的手工技藝在百餘年來的黑白攝影歷史中,重現了大眾的“美”感。攝影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公認為是“對客觀事物的再現”,順從這個理念的發展,今天攝影技術似乎已經到達了無所不能的地步。史國威本人用自己的作品挑戰了這一觀點——“肉眼對色彩的感知遠超過鏡頭。彩色照片所獲得的色彩也遠沒有自然豐富,並且顯得蒼白無力。相反通過大腦對拍攝場景的回憶,用認為合適的顏色調和出當時的情景,這樣才能更加生動和準確。”
自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在流行的國際趣味中被夾帶而至,傳統的如繪畫、雕塑、攝影等門類的藝術被迫走向邊緣。在面對突變的國際語境時,那些曾經讓人們迷戀的手工和技術門類的藝術該如何變通,如何應對?除了“有觀念的藝術”之外我們還能夠幹些什麼?史國威作品中的堅守可作為對這一問題的應答。
關於藝術家:
史國威,出生於1977年,現工作生活于北京。曾就讀于德國多特蒙德高等攝影學院。
重要展覽包括:Don’t shoot the painter,米蘭當代藝術博物館,米蘭,義大利(2015);民間的力量,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中國(2015);The bright eye of the universe,Sundaram Tagore Gallery,紐約,美國(2015);“新身份”德中文化交流會,柏林,德國(2014);中國製造,倫敦,英國(2013);第六屆成都雙年展,成都,中國(2013);波普狂熱,瑞銀集團UBS藝術藏品展,香港藝術中心,香港(2012);中國-記憶與想像,Albemarle Gallery,倫敦,英國(2011),Diplom Arbeiten Ausstellung多特蒙德攝影作品展,德國(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