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觀美術館研究室計劃(第三回):運作中的“非形象”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6-05-13 22:43:48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正觀美術館研究室計劃(第三回):運作中的“非形象”

研究室行動1:2016年5月15日10:00—12:00

研究室行動2:2016年5月15日13:30—15:00

開幕時間:2016年5月15日15:30

展覽時間:2016年5月15日—6月16日

展覽地點:北京市西城區南新華街25號正觀美術館

主辦單位:北京正觀美術館

策展人:王萌

出品人:孫志中

展覽總監:張春艷

參展藝術家:陳若冰、陳文驥、遲群、董大為、傅文俊、何癸銳、簡策、姜吉安、李迪、李磊、梁銓、梁遠葦、廖建華、林菁菁、劉俐蘊、劉麟瑤、劉商英、劉韡、劉旭光、盧徵遠、馬路、馬樹青、馬永強、孟祿丁、錢佳華、欽君、蘇藝、譚平、汪建偉、王豪、王劍、王一、王易罡、閆博、顏磊、一山、展望、張方白、張偉、張羽、莊衛美(按姓氏字母排序)

21世紀的狀態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的基本語境,慣性思維逐漸被更具活力地尋找更多可能性的視角所淡化,其弱化和被替代的速度和程度取決於活力、批判力和創造性精神在這個世紀被開啟的可能空間及其能量釋放的限度。當下的“不確定狀態”正是“可能性”之可能的活力積蓄期,能量、條件、動機、方法都已悄然進行,等待不斷展開又不可阻擋的時間,這已構成一種“發生性的文化態勢”。

第三回研究室行動推出【運作中的“非形象”】,描述從抽象到觀念這個系統的基本情況,分為“抽象性非形象”和“觀念性非形象”,也包括兩者之間在“運作”層面的“交感互動”,而不僅是區隔。面對正在運作的“非形象”藝術,需要直面從抽象到觀念的系統,一是尊重藝術史上1911年第一張抽象繪畫的誕生及其在“藝術觀念”層面所引發的續動;二是尊重20世紀60年代末“觀念藝術”爆發的思潮,從其發生語境到演變擴散進而對於當代藝術系統“動力機制”的提供。在交互的線索和動態中,“抽象”提供了“非形象”藝術的視覺形態,“觀念”支撐了當代藝術的作品在“非形象”視覺中的“可以”,而在視覺形態和生效語境的藝術史之後,藝術家個體的工作語境及其發生點和對應面又在哪種具體的活力領域提供了個體獨立的價值,從而激活了歷史的線索導入今天的運作軌道和基本界面?面對今天21世紀藝術的基本狀況和藝術傢具體的工作語境,“非形象”藝術的運作到底是在一種什麼樣的運作機制下?這就需要進行一次“研究室策展”的動向追蹤。與此相關的問題可能包括:

1,從抽象到觀念的系統是如何交互的;

2,作品在“觀念”(泛觀念、類觀念、反觀念的觀念、隱形的觀念等多元形態)間架結構系統內的“個體語境”及其活力點;

3,物的轉化和發生邏輯:處於時間進程中的事物、懸而未決的事物狀態、對“物”的發問、開放性選擇與對外開放的提示、“形”産生的模式、成型(或形)之物、不確定的“物”及其各種可能……;

4,視覺和結構上的“高冷調”、筆觸和畫面溢出的“情緒溫度”是如何運作的,或與個體的瞬間情緒是怎樣相通的;

5,觀念之後的語言生成及其“相交性”;

6,物質性、介質及其電子媒介的參與意義;

7,可能的其他問題……

以上的問題域涉及到“運作”的機制和界面,是導入問題切入語境的導論而非固化。作為對於討論抽象和一些觀念性的“非形象”藝術的運作,涉及到觀念在當代藝術中的運作區間、視覺與語法、媒介與方法、物的邏輯、……與此相關的一切與“可能性”的敞開。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理論描述性的系統之外的“個體工作界面”,藝術家的個體工作語境和活力恰恰是對系統説明之後從系統到個體必要的滑動,對藝術個案的尊重是保持活性狀態極為重要的方式。

作為在“發生場”(2006年)理論指導下的“實驗室”和“研究室”計劃的總第六次,“運作中的‘非形象’”將成為繼“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來自水墨的新語境”(延長線初始版本)、“抽象藝術新一代”、“水墨進程中的一種‘顯象邏輯’”、“繪畫發生中的觀念和語言”之後的又一次“文化發生”的“行動”,建立“策展”和“創作”的互動。特別榮幸邀請陳若冰、陳文驥、遲群、董大為、傅文俊、何癸銳、簡策、姜吉安、李迪、李磊、梁銓、梁遠葦、廖建華、林菁菁、劉俐蘊、劉麟瑤、劉商英、劉韡、劉旭光、盧徵遠、馬路、馬樹青、馬永強、孟祿丁、錢佳華、欽君、蘇藝、譚平、汪建偉、王豪、王劍、王一、王易罡、閆博、顏磊、一山、展望、張方白、張偉、張羽、莊衛美(按姓氏字母排序)一起完成這次研究室行動,對“非形象”藝術的生態和運作問題在寬視野上做一點線索和動向上的縷析。

一起進入“非形象”運作的秩序。

王萌(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2016年5月8日于中國美術館

孟祿丁  元速  機器造型+布面丙烯

譚平  演説  布面丙烯  100cmx120cm  2015.02

展望  應形1  倣漢白玉  尺寸可變  2010

汪建偉  臟物  綜合媒材(木材+金屬+噴漆+黃銅)  尺寸可變  2015

劉韡  受難  鐵+鋼  尺寸可變  2014  攝影:唐萱  圖片由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遲群 垂線-綠1 布面油畫120cmx80cm 2016

馬路  要有水  綜合技法  180cmx200cm  2014

王萌(策展人、藝術批評家,美術館學研究者)

王萌,北京東城人,1983年生於山東。藝術管理專家、資深策展人、藝術批評家。現任職于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學術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東北師範大學史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0 年獲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碩士學位,2006 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學士學位。策展作品兩次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年度優秀展覽,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評為年度北京優秀展覽。

理論專著有《美術館作為“文化發生場”的啟示:一種新思維的提出》;出版三部式實驗報告著作《來自水墨的新語境》、《抽象藝術新一代》和《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主編《圖像研究室——水墨進程的一種“顯象邏輯”》、《視覺樂園——于幸澤的藝術世界》、《從現代出發——15位藝術家的15種表達》(副主編)、《中國意志——當代中國繪畫》(與人聯合主編)、《繪畫發生中的觀念和語言》。

在中國美術館參與完成百個展覽,多次參加當代藝術研討會並在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曾策劃的展覽作品有:“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第一回)、“來自水墨的新語境”(第二回)、“抽象藝術新一代”(第三回)】、“正觀美術館圖像研究室計劃”【水墨進程中的一種‘顯象邏輯’(第一回)、繪畫發生中的觀念和語言(第二回)】、“從現代出發——15位藝術家的15個表達”(中國美術館)、“此時此地——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中韓青年藝術交流展”(南韓文化中心)、“多棱體——新興抽象的結構維度(試驗展798站)”(北京798青研會藝術空間,指導策劃)、“中國意志——中國當代繪畫展”(北京當代美術館、798領升藝術機構,與彭鋒等聯合策展)、“‘跨’波普折枝——金準植個展”(北京名泰空間)、“神奇的新‘疆’——張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魯番博物館)、 “折象——王彥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畫院美術館)等。

在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2011)和德國“中國文化年”(2012)期間,作為“新境界——中國當代藝術展”(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和“無形之形——中國當代藝術展”(德國卡爾舒特藝術中心)視覺藝術策展團隊的成員,成功實現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爾夫的項目。此外,參與策劃了“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等為代表的中國美術館重要展覽。參與兩屆中國美術館全球新媒體藝術三年展和“圖與詞——瑪格麗特以來”、“生活狀態——全球環境中的波蘭當代藝術展”等若干重要國際交流的當代藝術大型展覽及侯一民、黎雄才、陳大羽、劉國松、郎靜山、陳平、何多苓等重要藝術家個展。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