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2016.4.16 15:00
展期:2016.4.16-2016.5.12
地點:北京橋舍畫廊(798藝術區七星中街F03)
開幕:2016.4.16 15:00
展期:2016.4.16-2016.5.12
地點:北京橋舍畫廊(798藝術區七星中街F03)
沒有樹葉的森林8 150×120cm×2 布面丙烯 2016
前言
王萌(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郭子將個體感受的真實性聯繫到“稚拙繪畫”和“原生藝術”的方向,避開了“老成人”的甚至是“老油子”式的“社會化”的步調和節奏,由此展開了一种女性化的真實的微觀體驗,在那些碎片和瞬間的接縫處,“另感覺”引導著她進入相對於日常、常規和習慣之外的“靈體驗”的一個個真實瞬間。郭子繪畫的靈敏性在於,她能擁有超乎常人的感受力,以一種心靈深處的靈異力量遮罩掉常規意識對於自我的意識限定,抓住每個瞬息外在事物與內在本我的雙向流動,從而讓日常的意識進一步實現“原生化”,成為“可經驗”的純粹物。
身體裏的生長3 100×80cm 布面丙烯 2016
瞬息經驗內在的整合——讀郭子近期繪畫
不是我在畫,而是另一個人抓住我的手在畫。
——亨利•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
自“達達主義”(Dada)以來,一個深入刺進藝術史並使其餘波擴散的觀念在藝術世界裏遊蕩。那種充斥虛無主義色彩本身的目標妄圖使世人明白,一切既定價值、道理或美感的標準,都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下,變得毫無意義。這種對於“既定一切”的深刻懷疑促發了藝術史上許多節點性的“續動”並逐漸自成西方藝術史的文化邏輯。散播反藝術和非理性的思想從放縱到形成顛覆性的文化力量,從焦躁不安到在文化理性的駕馭下釋放“非理性”,這曾經一度豐富和拓寬了西方藝術史的敘事。反藝術的行為在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那裏實現為獨一無二的歷史性轉向,小便池成為了杜尚的藝術炸彈,“現成品”不僅被挪用進藝術創作中去擴展了“藝術媒介”的顛覆性界域,而且將藝術世界與日常生活的邊界模糊到從未有過的語境狀態。這種語境性的變化不僅與裝置、新媒體和行動性的觀念藝術的興起有關,也傳續性地激發了作為傳統媒介的“繪畫”的當代化轉型。如果要找到郭子繪畫裏那種奇異性與日常生活及其畫面當中那一幀幀“瞬息時刻”的關係,就不能遺忘促發這種關係的歷史語境及其線索性地輸入每個藝術家個體的具體運作方式。對歷史的縷析發現,非理性世界的“瞬息經驗”內在的整合已經成為藝術家的“個體觀念”支撐起作品間架結構的實在動力。從當下的藝術現象分析,這種狀況已經大大超過了早期“現代主義”時期的“稚拙派”(Nave Art)畫家亨利•盧梭們的那種“繪畫規範”中的突破,而已經將自我“瞬息經驗的內在性”輸入到新的格體範疇,超過了再現性繪畫那種“規範化”的題材限度。
對日常生活的解放更加激活了人類理性秩序之外的那些“非理性”的領域,也成為藝術上“另”一種體驗發生的土壤。無論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還是達利(Salvador Dalí,1904-1989)的“題材放縱”,在當時都被視為異端而飽受爭議。挑戰性的氣息隨著杜尚及其之後的實踐逐漸過渡到一種“平緩化”的日常生活的實踐美學。有人認為杜尚的藝術是明擺著的,堅實地表達著世界,而且像水晶一樣清晰。他及其之後不斷展開的那些“可能”將挑戰意識逐漸轉換為探索精神,讓“日常生活”的實踐逐漸進一步演化為對“具體瞬間”和“個體體驗”的關注,由此産生的“另感覺”形成了與“日常經驗”差異化的“非日常”情境,包括對理性束縛下的“非理性”的瞬間性流淌。郭子繪畫中那種“靈異”的感覺或許與藝術和文化脈絡上的上述邏輯相關。她將“年輕藝術家”的那種對於個體感受的真實性聯繫到“稚拙繪畫”和“原生藝術”的方向,避開了“老成人”的甚至是“老油子”式的“社會化”的步調和節奏,由此展開了一种女性化的真實的微觀體驗,在那些碎片和瞬間的接縫處,“另感覺”引導著她進入相對於日常、常規和習慣之外的“靈體驗”的一個個真實瞬間。
郭子繪畫的靈敏性在於,她能擁有超乎常人的感受力,以一種心靈深處的靈異力量遮罩掉常規意識對於自我的意識限定,抓住每個瞬息外在事物與內在本我的雙向流動,從而讓日常的意識進一步實現“原生化”,成為“可經驗”的純粹物。在2009年的作品《記憶碎片》系列中,作為與個體發生“感覺關係”的物、景或人被繪畫按照一種“跨瞬間”的秩序組合在一起成為“瞬間的集合”,事物在收集和展示之間獲得了一種明顯的觀看中的“經驗化”,那些情感的關聯繫數透露在事物在畫面中的組合方式之中。沿著這種體驗進一步延伸,郭子在2010年的《你喜歡的》將手錶和鬧鐘的存在次序安放進一種“稚拙氣質”更為突顯的畫面氣氛。20世紀誕生於法國的“稚拙派”繪畫在其領軍人物盧梭所展示出來的繪畫理念猶如工業化時代的一陣清風,在創作中極力主張返回到原始藝術的風格中去,努力達到直接的樸素印象,追求人類原始藝術的那種自然天成的表現形式和純凈之眼。那些作品在構形、設色等方面透著一股幼稚、笨拙的氣息,比如盧梭筆下的植物線條多以有韻律的方式排列,畫面顏色鮮艷明快,取消過渡……,這種天真質樸的畫風通過一種“親切感”將本性釋放,從而在文明理性的限制之外找到一種瞬刻“原始的呼吸”。
郭子沿著盧梭的這條“崇尚表現人的天真無邪的本質”路徑進一步將繪畫轉化為“女性視角”並在表現性的視覺筆觸、畫面組織方式和當代繪畫的“觀念機制”下嘗試將“我”的存在方式和體驗方式注入一種“非主流”的“原始呼吸”之中,不惜與人們日常所習慣的那種“美”和“美感”的慣例形成一定程度的偏差。在2011年的作品《小秘密》、《眼精靈》、《遊戲C》、《植物園日》中,女孩喜歡的寶石可以透露出一種音律般的氣息,眼睛可以是原始敘事和靈的符號,而日常世界中的遊戲和植物也可以是“非日常”的那種帶有原始般“純”質地的。《枯竭》、《難過的地方》也是在這種體驗中試圖形成某種即刻感受的思考。在2013年以來的《Libra》、《躲避》、《浮物》、《散開的樣子》、《通道》、《失控的母乳》、《抱》、《暖房》、《蘑菇》、《器官係》、《身體裏》、《水裏的東西》中,生命和各種體驗的方式開始進一步純化,郭子迷戀進這種純化當中,這也引導著她完全遠離了人們習慣中的“美的感覺”而進入到一種對“原始”、“稚拙”、“樸素”的“原始視角”的環視當中。可以説,在這個被越來越“技術化”、“擬象化”和“景觀化”的當代消費世界,郭子的繪畫是一種“另類”而非一種通行的“美”,這種另類是原始的也是“生命性”的,它不依賴於“社會化”的“告訴式”的安全視角去感知社會和公共議題,而是通過純粹私人性和私密性的“瞬息”去體驗生命的“碎片”,在那些碎片所隱含的“原始意象”中,當代人能夠藉此看到“另一種真實”,一種被遮罩了的久違的真實。接觸這種真實,郭子提供了一種屬於她個人的路徑,這個方法就是通過“直覺”和“本能”。
無論文明和理性對本能和直覺設置什麼樣的社會程式,藝術總能給予人類有益的提醒。郭子繪畫的“興奮劑”來自於“直覺説”。美感的直覺性,歷來是美學家研究的重點,在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創立的美學“Aesthetic”中,原意即為“感性學”,引導著人類打開研究感性世界的密碼。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Bendetto Croce, 1866—1952)認為“直覺即表現”,只有通過直覺,人的一切感受和情感才能夠被心靈活動所掌握,才能得到形式,才能轉化為意象。在“直覺説”的闡釋語境裏,精神就是整個實在,精神是世界萬事萬物的基礎。郭子的繪畫可以説是一種視覺形態下的“直覺活動”,通過把握“個別瞬息”中特定物與事在特定狀況下與“人”的關係將事物及其聯繫轉化為“直覺啟動”下的畫面意象。因此這些繪畫所展現出來的不是邏輯的知識,而是直覺的體驗。這種體驗,將藝術家在某個瞬間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碎片式的事物上,甚至忘記了常規中人與物的區分和界限,把整個心靈全部寄託在所關注的事物之上,從而將“我”的生命與“物”的生命往復交流,在無意之中主體的精神本質與物的內在相通,也把物的特質轉化為繪畫的氣息。
在當代觀念繪畫興起的此刻,觀念在藝術中運作方式的多樣性亦成為當代藝術批評所關注的議題。如果“觀念”在藝術世界中泛化為一種“動力機制”,或者説觀念隨著藝術的運作進入了繪畫外延和內涵的某種不確定狀態,在擴大的觀念形態下,“經驗”也可以成為一種“類觀念”的方式顯現于它和語言的“相交性”之中。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郭子的繪畫,無疑,她作品中的經驗既是瞬息式的日常生活和生命感受在組織方式和結構方式層面的雙向運動,因此具有強烈的“體驗”性質,這種體驗既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更是超出“日常經驗”之外的。它不由生成“常規經驗”的那種結構法則所決定,也不由生産這種“體驗”的“日常工具”所決定。相反地,它是藝術家主體“瞬息經驗內在的整合”過程,歸屬於人、工具、世界的互動經驗的流通中讓人自身、生活、社會在常規之外獲得新鮮補充的內在整合過程。在消費社會和技術主義意識形式成為“通行”的時代,藝術更需要一種別有的感知經驗,而“稚拙精神”或許如同《沒有樹葉的森林》給當代社會提供的資訊和啟示不正是快速運轉的機器所需要轉換方式去關注的嗎?或許每個個體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瞬息經驗”並使之自行運轉,進行自在的整合與完善。
王萌(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2016年3月24日于北京
身體裏的生長5 100×80cm 布面丙烯 2016
身體裏的生長8 50×50cm 布面丙烯 2016
身體裏的生長10 50×50cm 布面丙烯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