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主持:范迪安
藝術家:袁元
展覽時間:2016/01/09~2016/01/20
開幕時間:2016/01/09 下午3:30
展覽地點:今日美術館1號館(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4號樓)
主辦單位:今日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
2016年1月9日下午,今日美術館1號館將迎來2016年開年最重要的展覽之一——“棱鏡:袁元藝術展”。此次展覽由今日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主辦,圍繞“棱鏡”的主題,對藝術家袁元的新作進行立體式的彙編和集中呈現,以期促進學界和廣大公眾對他藝術思考動向和最新成果的認識與理解。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范迪安認為,展覽的主題“棱鏡”十分恰切地描述了袁元的藝術特徵:“袁元所製作的圖像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再現’範疇,是對於圖像表徵與內在心理、自我意識與文化體驗的多重投射。如果説,通常意義上的具象繪畫,就像平面鏡對外部世界進行客觀反射,袁元的展覽就如同一架‘棱鏡’,在表現客觀真實的同時,一方面在語言和形態上超越油畫的表達,一方面在觀念層面發掘圖像方式對精神世界的反映,使得作品成為包含了繪畫、材料、裝置和互動過程的綜合性創造,折射出層次豐富的資訊與能量”。
事實上,這種綜合性的探索路向是在袁元的長期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基礎部副主任的袁元,16歲考入央美附中,20歲進入中央美院油畫係第一工作室學習,碩士研究生時期師從清華美術學院杜大愷先生,畢業後回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並跟隨靳尚誼先生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作為典型的在學院教育下成長起來的藝術家,袁元努力繼承學院派的寫實傳統和中西方具象油畫的深厚經驗,在人物、風景等題材的作品中,都呈現出優秀的造型能力和紮實的寫實功底。但他同時又希望打破這種符合“學院”藝術標準的“模範狀態”,實現“從現實主義傳統向一種極為個人的視角”的轉變,因此,他吸收表現性的筆觸和肌理,研究繪畫空間處理的平面化方式,拓展了具象油畫的造型方法;他還在作品形態方面銳意創新,將透明亞克力和不銹鋼鏡當作“畫布”,運用厚涂、色彩拼貼和轉印等手法進行創作,改變了油畫藝術既有的作品形態。在語言與形態的探索之外,他更著意在藝術創造的觀念層面進行打通,努力探尋表像下隱含著的時代特徵,將自己對於客體的認識,以及自我潛在的心理敘事表達出來,從而在語言、形態和觀念層面突破具象油畫的規則和觀念。
此次展覽中展出的系列作品開始於2013年,十分充分地體現了他藝術實踐中所具有的“棱鏡”特質:在展廳中,數十塊2米高的鏡面不銹鋼板上轉印著姿態各異的男、女人體,以不同的角度裝置在展廳空間,在大尺幅的架上繪畫上,帶有神秘色彩和抽象意味的宇宙空間圖像,與不銹鋼鏡面繪畫組成迷宮般的陣列。在鏡面與布面的相互映照與反射中,展廳成為一個不確定的迷幻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人”被抽象成一種精神化的存在,而觀者融入“棱鏡”,在身影的迷失與擴散中,獲得一種在日常生活中似曾相識又極端異樣的視覺和精神體驗。
在藝術家自己眼中,“棱鏡”展呈現的系列作品如同宇宙初開時的創世紀圖景,又仿佛人類可能面對的宇宙變異,既是在“回歸塵埃的悲劇之中又孕育新生的希望”,也是關於人類面對新千年的永恒追問——有關“警醒與希望”的議題。范迪安先生認為,“失重的人體象徵著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當代人內心的迷惘、不安和失衡,映射著大數據‘雲時代’的某種生活和心理狀態,顯現出一種超驗的真實。這組以寫實手法構築的超現實的景觀劇場,人與物質、人與世界、主觀意識與客觀現實虛實交錯、相映相生,透現出藝術家在資訊時代的獨特體驗。”
在當前文化生態的整體態勢中,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當代藝術家們都面臨著全球化和資訊化的文化情境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此次“棱鏡”展覽以新穎的展覽結構和展陳方式,呈現了袁元這位青年藝術家的文化感受和突破自我的藝術表達,也作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發對有關當代藝術家在現實文化情境中所進行的藝術探索和討論,進而推動藝術界與公眾在視覺文化創新上的認知。
幻境-2 300x300cm 綜合材料 2015
袁元:關於今日個展的自述
我對今日美術館個展的基本設想是將我的繪畫實踐由現實主義傳統轉向一種極為個人的視角。我希望展覽的現場瀰漫上神秘的氣氛,牽引觀眾跳脫他們的日常瑣事與煩惱,在參觀的體驗中得到片刻的放鬆並洞察人類生存的狀況以及人類得以超越特質與精神層面的可能。具體到畫面上我想表現的是“精靈的遊蕩”或者“飄蕩的靈魂”這樣的意象。我試圖通過利用油畫轉印之後的斑駁的、有所缺失的“網路”化的人體形象體現原始、本質的“人”的靈魂或精靈。靈魂應當是可見而又可以被“透視”的,而轉印之後的人體形象恰恰契合這一點。通過人體失重的形態、動態來體現處於高速發展社會環境中現代人空虛、緊張、不安、失衡的心理狀態和彌散在現代人群中的世紀末的情緒。
大致的展覽構想是以轉印在鏡面不銹鋼(2.4m×1.2m)上的男、女人體組成某種陣型,以繪畫裝置的形態陳列在今日美術館一號館的大廳中央,每塊鏡面以某種不確定的角度朝向十幾米高的展廳頂棚或四週墻面上的繪畫。觀眾將從鏡面中看到轉印的人體形象、觀眾自己以及墻壁上的繪畫,從而引發某種思考。墻面的繪畫將由3m×3m大小的十二幅布面油畫/丙稀組成,這些畫面由帶有夢幻色彩和抽象意味的宇宙空間的圖像組成。畫面中有些有轉印的人體,有些則沒有,它們更像一個個不確定而又未知的空間,充滿夢幻、宛如雲、大氣、深淵、星雲等等的意象,赤裸而又模糊的男、女人體如遊蕩的靈魂般飄浮于這些夢境般的虛無空間,被未知的強大力量控制,或被拋離,或墜落,渺小、孤獨、無助的他(她)們無目的的飄蕩,仿佛如宇宙初開時的創世紀景象,又仿佛人類自我毀滅之後的末日幻象。在回歸塵埃的悲劇之中又孕育新生的希望,這是“滅•生”的主題,而以“滅•生”為題的系列創作是我很多年來一直感興趣的一個主題。我想這是一個有關警醒與希望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