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藝術史講座
“藝術與思想”2015年第十講
藝術史學與神學敘事Art Historiography and theological grand narrative——Vasari, Theology, and the Autonomy of Modern Art
主講:Gerd Blum(德國明斯特藝術學院藝術史教授)
主持:朱青生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15年10月10日,10:00—12:00
地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1號樓(老樓) 202教室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協辦單位: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
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藝術與管理研究中心
講座內容
1550年《由奇馬布埃[Cimabue]到當代最優秀的義大利建築師、畫家、雕刻家的生平》在畫家和建築師喬治•瓦薩裏[Giorgio Vasari]的名下出版。這本西方藝術史敘述的奠基之作于1568年出了擴充和修訂的第二版。這一藝術史的總體歷史敘述始於上帝創世和造人,在第一版中止于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瓦薩裏和其幕後團隊在一些要點上依據《聖經》的敘述結構,即從亞當到啟示錄的末世論框架向世人呈獻上一本藝術史之“大敘述”。《名人傳》套用世界歷史的六大分期模型,特別是救贖論的三分框架,此框架自教父釋經已降,被納入基督教歷史神學中,後經中世紀、近代早期編年記作者之手傳播甚廣——即作為自創世以來[ab orbe condito]的人類史宏觀分期藍圖。這構建第一版《名人傳》的分期框架意義重大,它將藝術家生平[das Leben der Künstler]之敘述和藝術發展[das Leben der Kunst]之大敘述連在了一起。同時,它可以被理解成一種圖像描述的秩序系統。瓦薩裏《名人傳》的藝術史分期圖景不僅(如眾所週知)沿襲古代異教歷史寫作和修辭學之標準,且特別遵循《聖經》、遵循通用基督教歷史神學分期圖景、以及當時編年紀作者的標準。 因此,這一從奇馬布埃到米開朗基羅的“復興進程”[progresso della rinascita]被一分為三,恰恰符合救贖史中的前律法時代 [ante legem]、律法時代[sub lege]和蒙恩時代[sub gratia]。“無數圖像”被整合進這一為藝術的歷史所起草的統一大敘述中來。
藝術與思想系列講座
自2009年開始,涵蓋中國古代藝術、世界藝術、當代藝術研究三大方向。該系列講座為配合2016年在北京召開的世界藝術史大會,設立“世界藝術史專題”,從具體問題展開,討論“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文化”。由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北京大學現代藝術學會聯合組織,得到北京大學歷史系的支援和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的協助,並不斷獲得各界的捐贈和幫助。期待大家未來給予“藝術與思想系列講座”以及“世界藝術史專題”更高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