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藝術史講座
“藝術與思想”2015年第八講
戈勃朗——夢想成為畫家的少年(The kid who wanted to be a painter)
主講:克裏斯托弗•戈勃朗(西班牙當代藝術家)
主持:朱青生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15年10月8日,18:00—20:00
地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號樓(新樓) 111教室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協辦單位: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
戈勃朗基金會
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藝術與管理研究中心
講座介紹
繼畢加索、米羅、塔皮埃斯之後的西班牙藝術大師來北大!
此次講座是西班牙著名藝術家克裏斯托弗•戈勃朗先生的藝術生涯回顧。克裏斯托弗•戈勃朗1945年出生在西班牙,50多年來不斷追求藝術, 現居住于西班牙和美國兩地。其作品注重於對生活的理解,表現人類生命的個體、共存以及人類的價值的發展等觀念。
如今, 戈勃朗先生的作品已在全球範圍內造成影響。 他的職業生涯中有著許多里程碑: 巴塞羅那奧運會的奧運壁畫(1992); 塞維利亞世界博覽會的壁畫 (1992); 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雕塑 <<亞特蘭大的起點>> (1996); <<希望和平>>的物化作品 (1986); 千禧高峰會和千禧教堂的官方海報(2000-2001)等。
朱青生教授推介詞(文章節選)
Gabarron的藝術是西班牙的最新的成熟果實。也就是説西班牙的藝術的傳統:秉承理性的骨血,經過激情和烈火而煅燒出的形態,代表著西方藝術的一個方向和發展的趨向,最後就可能如此,好像也必定會如此。所以我們在Gabarron的畫中雖然看不到委拉斯貴支、戈雅、畢加索、米羅和塔皮埃斯,但處處又融匯了西方古典以來的藝術脈絡,就像中國醫學中所講的經脈,它是一種找不到物質形態的傳承,雖然看不到流變的痕跡,但是卻傳達著能量和性格,也許這就是中文所説的一脈相承的涵義之所在吧。所以當Gabarron的作品來到中國在一個群展中展出的時候,立即就被中華藝術宮單獨選出再次展出,從一群藝術家中脫跳而出,這是為什麼呢?原因雖有多方面,不知是策展人在其中看到了西班牙特色、西方藝術傳承的特徵,抑或是與中國藝術極端對比的狀況?
Gabarron的作品無論是油畫還是雕塑,都被感覺到是一個人的肉身,各種社會和人生因素的激發和擠壓之下産生的一個疤痕或者痣瘤,現在文化發展到什麼程度,作品就會體現到什麼程度。因此在其上看到的不再是象徵的意義,而是一種生命的徵兆。而這種徵兆又帶上了社會的母體的各種症候,焦慮、糾纏以及斷裂、甚至是癌變都會在這個徵兆中得到體現和顯示。然而這個徵兆是如此燦爛,像一朵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惡之花,在頹唐的瞬間放射出嬌艷的美麗,一股惡香在黃昏接近夜半的時刻突然的釋放,在不肯睡去的夜遊人的血紅的燭光之下晃動,然而這一切又被作者的情愛和母愛的溫柔之情蒙上了一層和諧的面紗。所以它處在社會的某一個時刻出現的時候,既具有對這個社會的深刻性的揭示和顯現,是一種對人性的反省和批判的反思的工作,但是這個工作的結果又被其形式的強烈的個性所統一,所以呈現成一個、或者一個個美麗的作品。
藝術與思想系列講座
自2009年開始,涵蓋中國古代藝術、世界藝術、當代藝術研究三大方向。該系列講座為配合2016年在北京召開的世界藝術史大會,設立“世界藝術史專題”,從具體問題展開,討論“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文化”。由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北京大學現代藝術學會聯合組織,得到北京大學歷史系的支援和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的協助,並不斷獲得各界的捐贈和幫助。期待大家未來給予“藝術與思想系列講座”以及“世界藝術史專題”更高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