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展 人:江 銘
藝 術 家:何雲昌 侯慶 劉港順 蘇梓寒 周金華
出 品 人:楊 凱
展覽統籌:曹 瑛 陳 陳
展覽地點:AK藝術中心
開幕時間:2015.08.15 下午 15:00
展覽日期:2015.08.15 – 09.15
主辦單位:AK藝術中心
寫實主義繪畫在美術史上一直是作為主流繪畫語言和潮流而存在。我們今天所説的寫實主義在狹義的美術史的概念上是指批判現實主義。它所確定的價值在於其立足的是現實本身,是當下的真實的生活以及對這種生活現實的反思與提問。
我們今天重提現實主義,其意義不僅在於它的藝術歷史的研究,更在於現實主義繪畫在中國本土以及當下中國具有更重要的譬喻性。可以説,在當下中國這樣一個現實的人文遠大於藝術語言形式的背景中,在單純繪畫的研究中,現實主義繪畫的文化歷史價值都較之其他價值遠為重要。
但是對於中國寫實主義繪畫的發展歷史來講,也一直存在著相當混亂的敘述。中國的美術研究者書寫者,長期以來一直將寫實傳統當作寫實主義,將寫實繪畫當作現實主義繪畫,這是一種錯誤的概念。我們在這裡書寫現實主義是拋開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敘述,而單指研究西方繪畫系統的藝術。因為中西方美術在其歷史沿革上有著既然不同的走向和系統。在19世紀之前的發展歷程中幾乎沒有交織。而19世紀之後的融合也基本上是以中國人學習西方,借鑒西方思路為特徵,而鮮有西方藝術家延續中國繪畫的思路。而我們的美術家對西方繪畫的借鑒或改造不過兩類:一、全然西化派,完全以西方美術的創作思路、表現方式為方向;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國繪畫的體例為核心,借鑒西方繪畫的材料、色彩來改造中國繪畫,吳冠中的油畫民族化是典型的代表。這段融合的歷史相當短暫而複雜,新中國成立之前出現了朝向不同側重的代表性藝術家。譬如:高劍父、呂斯百、常書鴻、林鳳眠、常玉等等。這段歷史其實都是在借鑒與模倣,沒有一位藝術家成功完成了完全能夠解讀中國當時歷史時代的藝術圖像。
自民族戰爭而起的是藝術開始了服從民族解放之需要的政治任務,藝術開始成為藝術宣傳的工具。從藝術自律的角度來講,這段藝術政治化時期的藝術很難再從藝術自身的角度來闡述其意義。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也只能是那個時代能夠出現的藝術。
新中國之後的寫實繪畫主要有這樣幾個階段:一、五十年代以來及至文革美術時期以政治宣傳為功用的寫實繪畫。我們習慣上稱為革命浪漫主義繪畫。二、文革之後,藝術為政治服務的主題性繪畫向生活化、人性化回歸而出現的傷痕美術、鄉土風。這一動向是和“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的政治背景相配合而出現的思想解放的運動的一部分。美術是這場文化反思運動的一個部分。但是這一時期所萌芽的一個最重要的成果在90年代中後期成為重要的文化標記,這個成果便是張曉剛的繪畫,張曉剛的繪畫在文化意義上來講實際上傷痕美術被中斷後被遺留在角落中獨自長成了一棵大樹。三、學院派時期的寫實繪畫。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鄉土風為資本的一代畫家。四、20世紀90年代早期,出現的“玩世寫實主義”,這類作品從反學院風格出發,從語言及內容上來達成了新風格的轉變,重新開始關注新時代人們的自我命運。這一思潮的藝術家以岳敏君、方力鈞等人為代表。此後的後波普、艷俗化的作品都是在玩世寫實主義的影響下所衍生出現的。五、911之後,世界經濟危機逐漸爆發,整個世界,包括中國都開始告別粗放型,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簡樸的生活方式開始重新回歸,那麼藝術亦開始告別那種鮮艷的誇張的色彩和語言,一種回歸歐洲正統的寫實主義的思潮開始出現。這類作品在語言、價值指向上都更加直接和純粹,在觀念宿求上更加立足於當下中國的本土和現實。
我們在這裡敘述這些,在於讓觀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我們策劃這次現實主義作品展覽的意義。以及將這些藝術家或作品組織起來的文化意義。
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