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良超作品
展覽時間:2015年6月6日——2015年6月20日
展覽地點:重慶市沙坪壩區大學城小荷美術館
策展人:崔付利
學術主持:張 強
參展藝術家:陳新益、胡柯、郭瑋、唐明偉、梁偉員、路露、李海華、歐鄒、羅盛玲、禹露、潘泓鋼、葛平偉、劉佳、江永錢、江書君、申效舞、郝建濤、王光林、王維思、許方正、向國華、顏藝澄、楊 準、張 燕、張婕、張龍、張洋、張振學、宗引、朱驥翔、鄭忠和、曾良超
前言
從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發展來看,重慶一直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重鎮。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的“傷痕美術”、“鄉土繪畫”,到85美術思潮時期,以張曉剛、周春芽、葉永青等為代表的西南“生命流”都成為藝術史中無法繞開的現象。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由消費社會所引起的大眾文化開始形成。伴隨著經濟全球的化成,“後殖民”文化也越來越影響到藝術家創作觀念和關注視野。藝術家對生命的個體關注和自身體驗已經不再是這個時代的主要問題,而是更應把目光投向更為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視野。一些藝術家開始將他們敏銳的洞察力放到消費主義文化對人的影響上,他們更關注青年人現實生存經驗的個人化、私密化、碎片化的表達方式,他們開始關注並畫身邊的人和事。這一時期藝術家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省意識被批評家王林先生稱為“新傷痕”。
基於這種歷史語境,本次展覽將集中呈現2000年以來重慶藝術家的創作和生活面貌。進入新世紀以來,“川軍”在中國當代藝術格局中異軍突起。不可否認,這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升溫有著重要關係。甚至,“川軍”作品中流行的圖示性、符號化曾一再倍受質疑與批評,這也恰恰成為此次展覽無法回避的問題。此次展覽主要想從兩個層面來表現:首先,藝術家的作品並不是一種孤立的單獨呈像,而是由多種關係——政治、經濟、情感等關係組成的權力空間,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作品“鏡像”呈現出創作過程的個體語境和自我內省。此外,展覽希望將藝術家個體碎片化的存在通過一種微觀視角整合為當今的基本面貌,為一個虛幻的世界創造一個內在的時空系統。
進入新世紀,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社會層面和角度出發,中國的藝術家所處的社會語境和時代背景與上世紀截然不同。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産生了巨大影響,同時對“後金融危機”時代的藝術創作也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伴隨著當代藝術多元化格局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時代的全面到來,藝術家的問題意識和方法意識也愈漸多元和豐富。所以,此次展覽一共分為四個單元:傳統的當代轉換、自我反省與終極關懷、日常經驗的轉譯、跨文化下的情感追憶。當然,僅從展覽的四個角度絕不會囊括當下藝術家的全部創作面貌,也不能依賴主觀臆斷就片面地將藝術家的創作做標簽歸類。但展覽力圖從藝術家的方法意識入手,較為系統的呈現2000年以來重慶青年藝術家的創作與四川美術學院文化脈絡的聯繫,以及青年藝術家在當代文化全球化語境中的思考與突破,甚至也將呈現一批獨立於四川美術學院價值體系之外或被主流價值遮罩的藝術家和作品。
陳新益作品
葛平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