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趙半狄在河南鼓勵孩子們勇於創造
從2010年開始,趙半狄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他“熊貓生涯”中最複雜的一部分。2015年,趙半狄開始了另一件作品的創作,一張他已經告別多年,從未嘗試過的大尺寸繪畫作品,而創作這件作品理由是給予收藏家希克先生的謝意。
最初,趙半狄被藝術界所熟知,是因其90年代初的繪畫作品,也是在這時,趙半狄放棄了他最為擅長的繪畫領域,開始了自己的“熊貓生涯”。之後,趙半狄的名字始終和中國國寶“熊貓”在一起,他開始了完全不同於其他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和道路。至今,我們對趙半狄的認識和理解,仍是他在與熊貓為伴的線索中展開的各種社會化活動,雖然這些活動在藝術領域內頗具爭議,但趙半狄藝術方式的獨特性、持續性,也讓趙半狄成為一個具有社會效應的孤例。時隔20多年之後,趙半狄重新拿起畫筆,為收藏家希克創作,使得這件事情被賦予了更多的資訊和意味。
在中國,沒有幾位收藏家能像希克那樣,身份如此多元,給予和親歷了中國當代藝術各種變化和可能。希克從90年代開始收藏並參與中國當代藝術,他創立了中國本土最具影響力的CCAA 獎,捐獻了自己藏品給香港M+ 藝術博物館,奠定了M+在亞洲的重要地位,他在海外策劃了眾多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也通過各種方式促成了中國當代中許多重要轉折的發生。對於任何一件事情的理解,都包含對這個事情的參與者的認識,它是參與者在行動過程中所呈現和遺留的證據。 在這個背景下,希克和趙半狄的特殊身份、經歷和價值,使得這幅被贈予的作品獲得了一個全新的狀態,它不再只是一張美學和功能性單一的繪畫作品,它也不只是可以進行商業流通的藝術品。它在創造者和擁有者所包含的多重體系中被重新界定與認識,它的價值、意義、功能已經脫離作品內容本身,而是呈現了一個全新的關係,這個關係將人們重新帶入産生它的歷史、語境和所經歷的發生中去。
2010年希克到河南參觀孩子們的藝術成果
2010年,趙半狄鼓勵發動了中國超過兩萬名青少年,展開頭腦風暴,以熊貓為題進行藝術創作,並將作品銷售的所得款用於實現趙半狄的另一個目標,為河南省開封縣仇樓鎮建一所孤老院。2013年,這個目標得以實現,46位孤寡老人入住這所孤老院。也是從2010年開始,趙半狄圍繞這個主題,拍攝了電影《讓熊貓飛》,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活動的真實參與者,電影以故事片和紀錄片交錯的形式,表達了趙半狄的初衷,對創造和創新思維的鼓勵。《讓熊貓飛》在2013年六一兒童節進行全國公映,觀眾共計超過200萬人。這些事實的發生也緣起于一個契機,希克對這個項目的參與和贊助,在四年的過程中,希克不斷的介入和推動這個項目的思想討論,身體力行的參與許多創作和實施的細節,希克成為這個項目另一種意義上的創作者。也正是這個原由,趙半狄和希克協商,以一副繪畫作品作為禮物,給予希克謝意。
事實上,趙半狄和希克並不僅是這件事情的唯一參與者。當趙半狄為孤寡老人建起一座孤老院時,當趙半狄將他的創新思維,通過各種方式得以和社會系統互動和交流時,希克和趙半狄同時給予了這些獲益者一份禮物。這個禮物變成了一種思維的饋贈,它所帶來的也是關於人們創新的思考方式和認識方式的改變。藝術如何更有效的介入現實,並給現實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或者説,藝術品的功能和價值是什麼?它的傳播是如何展開的?作為收藏家的希克以何種全新的方式進行參與?趙半狄和希克又是如何認識藝術在現實中的可能性的?
從趙半狄告別繪畫,希克參與中國當代藝術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和社會現實經歷了許多轉變。在這期間,趙半狄獨特的藝術方式,希克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推動,都使這幅20多年後出現的繪畫作品包含了諸多的資訊和形態。2015年5月19日,趙半狄將在北京CCAA給予希克先生這份禮物,作為對歷史的回應,而這份禮物所象徵的長達四年的工作,又會給予我們何種啟示?它發生過什麼?是什麼導致了它的發生?而這個已然發生的事實所包含的過往,又會激發哪些新的可能?(文/崔燦燦,獨立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