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高毅
學術主持:黃華三
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展覽日期:2015年5月2日--5月10日
閉幕酒會:5月7日 下午3:30
展覽地點: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美術館
每一位青年藝術家都是當代社會的一員,同時又不可避免的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天然載體。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把“傳統”與時間上的“過去”等同起來看待。而“當代性”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不過是一種符合時代精神和社會潮流的實際狀況,體現特定的思想創造及其結果,它既能顯示出對歷史經驗的重視、又能表現出對未來傾向的精確把握。
中國的美術百年來一直在努力吸收和消化“西學”,這為“傳統”從古典走向現代奠定了基礎,今日“傳統”的重新回歸,看上去是能為當代美術發展提供些有意義的精神力量,但可疑的是所有這些“傳統”,最終只是在傳統文化斷裂之後,由當代藝術家進行的一種自我解讀式的理解,不僅視野與立場是西方式的,想像的主體也是西方的;而另一方面,從中國美術史的角度看,縱然“變化”是貫穿這部美術史的最大特徵,但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卻是構築美術史研究的方法都存在於西方的現代性內在邏輯之中,在西方文化話語權的掌控之下,中國的當代美術充其量只看得到其步入當代的歷史路徑,卻看不到什麼未來的前景。今天的美術似乎已經找到了一種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但這個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是否真是中國的,同樣也非常可疑。
中國的當代水墨創作就是在這樣無法看清自身坐標的“霧霾”中摸索前行。縱然當代藝術已經曲折走過三十年,中國今天的藝術局面也已是繁花似錦,熱鬧非凡,但這個發生劇變的三十年相對於漫長的中國美術史而言,又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今天,在戰盈彤首次個展的現場,我們可以從她的水墨作品與文字中,看到她兩年來不知疲倦,遺珠拾碎般用水墨記錄自己生活的狀態。這些作品從表面上看紛亂無序,似乎畫面的人物、動物、花卉,以及一些與生活相關的物件彼此間毫無關聯,但戰盈彤出乎我們意料地用水墨將這些不同屬性的事物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幅幅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畫面。尋常的形象,記憶的片段,似曾相識的場景,一切都由她對現實生活的感觸幻化而成。畫面時而呈現出一個奇幻迷離,若隱若現的夢境;時而又凝聚為一個似真似假,若隱若現的幻象。對觀者而言,其實藝術作品中最有趣也是最本質的東西,就是藝術家天然具有的讓我們看到她看世界方式的能力,我們所看到的不僅是這個世界,還是藝術家們所描繪出的世界。在這個展廳中,我們只有把所有圖文呈現的意象拼接起來,才可以還原一個戰盈彤的完整故事。
如果對戰盈彤偶然、隨性的創作進行一次屬於我們個人的閱讀,就會“湊巧”發現一個藝術史的事實:遠古由圖到文的記錄方式,在歷史的變遷中圖與文互為影響,互為滲透,遞進前行。今天,圖文資訊的傳播已經日漸碎片化,而戰盈彤水墨作品中大量出現的“題跋”就會讓人相當驚異,因為從事當代水墨創作的中國畫家幾乎已經把“題跋”的傳統廢棄,而“題跋”卻在一位“90後”的創作中大量出現,這個現象應該對當代中國畫創作具有積極的意義。戰盈彤首次個展的創作與展示方式看上去好像與傳統相去甚遠,但實質上又與傳統必然有所關聯。這個展覽,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厘清圖與文作為中國繪畫創作重要元素的變遷歷史,促使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古代與當代的作品;而另一方面,在戰盈彤圖文的啟示之下,我們似乎還可以拼綴起那些曾經經歷的生活圖景,激發出在尋常的生活景象中發掘出詩意的才智與匠心。有生命的繪畫,即生命創作的結果。透過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可以看見一個遙遠的夢想,以及一個極為生動的願望。每一位年輕的藝術家選擇的創作道路可能不同,方法可能各異,但往往目標又是殊途同歸。所以,尊重他人,尊重差異就顯得非常重要,正所謂:“道並行而不悖”。對欣賞者而言,藝術作為唯一智力的延伸,青年藝術家的思維方式與他們所創造的作品同樣重要。正如杜尚所言:“所有的創作行為,並非都是由藝術家獨自進行,觀者通過破譯和解釋其內在的含義,把作品與外界聯繫起來,從而增加了創造性的行為。”
藝術創作的過程令人激動,但也常常令人沮喪。首次的個展不過只是一個起點,一個開放向更多質疑與思考的起點,未來為什麼畫?畫什麼?如何畫?這些問題還將長久困擾著每一位從事當代水墨創作的青年藝術家。
佛 2015 27x35cm
雛菊 2015 35x35cm
刺 2015 35x35cm
歡喜 2015 69x69cm
下午茶 2014 69x6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