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圖像中行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4-12-11 17:30:33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策 展 人:孫原&彭禹 崔燦燦

藝 術 家:蔡東東 褚秉超 馮琳 顧德新 何遲 華茂一樓 華韡華 黃彥 胡尹萍 家作坊 姜波 金閃 康靖 黎薇 厲檳源 李燎 李永斌 馬玉江 宋拓 孫原&彭禹 王碩 衛秉強 我們説要有空間於是就有了空間 無人生還小組 吳玉仁 姚薇 謝南星 張明信 張玥 趙半狄 趙趙 政純辦 周軼倫 莊輝

展覽時間: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15日

展覽地點:佩斯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常青畫廊

“不在圖像中行動”展覽項目由藝術家孫原&彭禹和獨立策展人崔燦燦共同策劃。項目于2013年正式開始啟動,經歷了一年多的與藝術家的深度溝通和探討,最終選定34位藝術家參展(包括兩個藝術機構和三個藝術小組)。

展覽將於2014年12月13日在中國北京最重要的三家藝術機構:常青畫廊、佩斯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同時開幕和呈現,展期至2015年3月15日,為期三個月。同時,展覽開幕後將舉辦4場公共研討和講座,並在2015年5月出版展覽畫冊與相關文獻圖錄。

此次展覽集中展現了在2008年之後,中國當代藝術所發生的一種新的藝術方式和方向,這種方式強調個體藝術家在社會和生活中的全面實踐,藝術實踐不再以獲得圖像或是製造視覺化的物品為目的,而是在自我實踐中強調生活本身的特殊方式和形態。它始終圍繞個體自身的特殊需求而展開,抽身於藝術史博弈和普遍的日常經驗之外,這種個體的“莫名”的需求以一種非常的應對方式回應現實,在回應和發生的過程中,不斷的顯現對藝術的出離態度和生活的詩學。或者説,這個展覽本身所呈現的並非是固化的藝術作品,而是諸多的獨特個體在生活中的種種行動,它的目的並不在於如何生産藝術品,而是選擇何種生活方式以及如何發生對生活的回應。

在當代藝術系統不斷體制化的今天,這個展覽所針對的是藝術淪為物品被交換的知識與經驗,那種因明確的、有效的、實用的藝術流通渠道應運而生的藝術生産思路。此次展覽即有別於帶有明確交換性質的藝術展覽的運作方式,又將資本系統重新運用於對於新的藝術方向的推動。一反常規的是,此次受邀參展的34位(組)藝術家的作品並不是為迎合此次活動而創作的,它自身在現實和生活中已經發生。這三個藝術空間中所展現的只是行動遺留的證據和標本,它最為生動的部分並不是在展廳,而是在藝術家的生活和現實之中,藝術家通過行動應對了自身的需求與困惑。策展人的大量工作是對“在社會中的特殊生活實踐”的挖掘、甄別與指認,它更像是對藝術的拓展。藝術家的行動更像是生活中的異端,這種異端的生活是自在的,也充滿冒險的快樂。

基於這些“作品”的特殊形態,策展人在展廳中設計了一個獨特的交流線索,以藝術家的第一口吻講述那些不可記錄或是無需被視覺展示的行動和經歷。誠然,這樣一個展覽對於策展人、藝術家、藝術機構而言都是一種嘗試,它既不在歷史的規律之中,也不以進入未來作為標準。它將藝術重新回到個體生活的行動與發生之中,難以被明確的歸納和劃分,但這些“作品”至少符合一個基本的共識:不在圖像中行動。

總有一種態度無法變成形式,但它卻會在行動中不斷的顯現,在藝術已經不能提供任何新的創造的時候,生活也許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