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場域•黃建成設計”藝術展
策展人:余丁
展覽時間:2014年11月29日-12月28日
開幕時間:2014年11月29日 16:00-18:00
展覽地點:上海新美美術館,上海市徐匯區古美路1528號漕河涇現代服務業園區A7棟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
承辦單位:上海新美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
支援單位:IAI亞太設計師聯盟
“場域•黃建成設計”藝術展將於2014年11月29日在上海新美美術館開幕,成為上海新美美術館開館首個展覽。
“場域”的概念來自法國社會學大師布爾迪厄。這一概念,不能理解為被一定邊界包圍的領地,也不等同於一般的領域,而是在其中有內涵力量的、有生氣的、有潛力的存在,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總之,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也就預示著展覽的意義,絕不是孤立的作品本身。“場域”既是一種空間關係,又是一種社會關係。對於展覽而言,“場域”承載著黃建成及其團隊所展現的觀念性空間表達,將呈現他們如何在不同場域中參與一系列涉及文化形象、城市形象、國家形象的塑造和設計項目,以及他們在實踐中對物理空間、社會空間、藝術空間三種不同空間的思考和設計操作。
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余丁先生策展。作為中央美術學院與文化部共建的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並負責中央美術學院新的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籌建的余丁教授認為,當前國內的城市改造和建設熱潮給設計師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和表演舞臺,對設計的關注和定位也眾説紛紜,如何使設計與社會、文化、藝術、資本等諸元素形成和諧統一的關係,已經成為現代設計與當代設計師不得不思考的命題。
黃建成是國內著名的空間整合設計師,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研究生導師;同時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委副主任、IAI亞太設計師聯盟學術委員會主席。作品曾參加十余次國家級和國際性美展和設計展,獲多項專業獎項,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曾主持人民大會堂廣東廳、淮海戰役紀念館、湖南省博物館、虎門海戰博物館等大型空間設計並獲獎。曾任2005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藝術總監、總設計師,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設計總監。本次展覽中集中展示他及其團隊近十年的代表性設計作品,及其對設計相關的文化、環境、藝術、社會等議題的深入思考。此前“場域•黃建成設計”藝術展已於今年5月與10月分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廣東美術學院美術館成功舉辦,上海新美美術館將作為本次展覽巡迴展的最後一站。
黃建成設計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國家形象塑造,如2005日本愛知世界博覽會中國館、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空間整體設計等;第二類是文化形象塑造,如與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合作的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改擴建一體化總體設計等;第三類是城市形象塑造,即對城市、新城、園區、城市標誌性建築進行的相關的城市軟體、公共空間的藝術規劃、公共藝術、視覺形象的設計等。本次展覽並非是設計的方案展,而是把設計理念轉化為了當代藝術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幻•變》、《粒•雲》、《清明上河圖•再造計劃之一》等,因此這是一個與設計相關的當代藝術展。
本次新美術館開館典禮暨“場域•黃建成設計”藝術展開幕式得了文化部、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及社會各界領導、專家的支援,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劉咏梅、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錢林祥、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中國美術館副院長安遠遠、上海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漕河涇開發總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桂恩亮等將出席開館典禮和開幕式。
關於上海新美美術館
上海新美美術館(簡稱“新美術館”,英文名New Gallery of Art)成立於2014年,位於上海漕河涇現代服務業園區內,是一家致力於推介現、當代藝術家和作品的美術館。新美術館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現當代藝術,堅持學術性和國際化。通過引進國際專業的策展團隊,舉辦有世界影響力的優質展覽,同時與眾多國際藝術機構及基金會合作,承接藝術家互換駐地計劃,進一步促進中外藝術界對話,構建藝術交流的公共平臺。
上海新美美術館以學術為依託,以建設集展覽、研究、教育、收藏功能于一體的專業美術館為宗旨,首創藝術院校與科技園區合作共建的新模式,打破傳統美術館的圍墻,融藝術于社區和人民群眾生活之中,探索新科技時代藝術與科學對話的可能性。在中央美術學院、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等機構的學術支援下,新美術館已逐步開展各類藝術活動,並掛牌成為中央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專業上海基地、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少兒教育項目基地。
作為新美術館的所在地——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是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新美術館進駐開發區,為這片科技熱土提升辦公品質、活躍文化氛圍。新美術館將立足服務於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1000多家企業,18萬員工,服務於徐匯區各社區,同時面向上海市民及國內外觀眾開放。我們將衝破傳統美術館的圍墻,力爭打開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生活美學空間。
部分展覽作品:
清明上河圖·再造計劃之一
粒·雲
城市·人
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