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物·語——孫曉晨、申樹斌作品展
展覽時間:2014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
展覽地點:三匚創意匯
如果把孫曉晨的老相機雕塑和申樹斌的系列繪畫作品並置在一起,最先給人的總體感受就是這樣一種繪畫圖像與攝影技術間的文化張力。即使我們一再告誡自己,強調孫曉晨的作品是雕塑媒介的觀念表達,也難以抵擋這種強烈的文化隱射。這種隱射並不是落在具體的作品之上,而是藉由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指向了龐大的藝術史文脈和社會文化背景,重新提請觀者回溯到本雅明的哲學命題。
然而,這一命題僅僅只是二者作品並置所構成語境下的話語起點。當一架架老相機雕塑與一幅幅繪畫作品同處一室時,這一空間顯然被營造成了兩種文化交流對話的場域,看得見的三腳架與看不見的畫架已經轉化為科學技術與手工技藝之間對抗融合的隱喻符號。倘若進一步思考,我們還會發現這種建基於製圖術層面上的,關注科學與技藝對抗融合的張力並不囿于攝影和繪畫之間,而是整個現代主義以來幾乎貫穿始終的命題所在,也是近代文化傳播與文明發展的要義之一。1895年,攝影術發明後,盧米埃爾兄弟首次放映了電影;1928年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樂歌手》誕生;1951年彩色電影膠捲誕生;1968年彩色電視發明;而到了1992年的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上,高清電視圖像首次問世。我們看到的是製圖術的發展,它一步步脫離單純的平面繪畫,配上了聲音,增加了維度,變得更清晰,更準確,現在則更加數據化,並且通過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進而成為可以全球傳播的政治權利。科學技術是線性進步的,它的層層推進造就了製圖術的多維度發展;然而植根于圖像中的美術史現在卻少有學者將其與線性發展的邏輯掛鉤。兩者的作品在文化脈絡上把傍觀者的視角指引到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文化差異上來,這種差異凝縮在科學技術與手工技藝的差別中,凝縮在相機雕塑的文化意象和繪畫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最終凝縮在三腳架與畫架的文化隱喻裏。可以説,這種超越了具體作品的文化互文使兩位藝術家為彼此的作品相互賦予了有益的意義,也提供了並置所需的切入視角。
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