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4-10-18 15:27:57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時間:2014年10月14日至10月30日

展覽地點:37.8 藝術實驗室

藝 術 家:陳慶慶、丁彬、黃齊成、姜迪、李世賢、李澤民、王天德、鄭路

中國的山水畫作為中國藝術的主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了自我的更新與生命。對山水圖像的描繪成為中國畫家、文人自我修心的一種外化方式,傳載了中國的傳統精神價值。延續著這樣的創作邏輯,在當代中國的特有語境中,藝術家通過對創作方式、利用材料與手段的更新,以及新的思維模式來豐富中國山水藝術的意義與精神實質。

著名藝術史學者,當代藝術評論家,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專家尹吉男先生提出‘後山水圖像研究’的藝術理論成果,在這個理論體系下,此次37.8 ART LAB的《風景》群展,將通過一種綜合的視角來呈現與山水精神有關的藝術形式,為山水視覺體系研究增添新的藝術案例。此次展覽將展出陳慶慶、丁彬、黃齊成、姜迪、李世賢、李澤民、王天德、鄭路共八位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與山水圖像的主題相關,通過不同角度:都市景觀、人文觀念、抽象形式、材料轉換等多種途徑進行理論實驗與研究。在創作材料上拓展了該視覺體系在平面、裝置、雕塑、攝影、影像的創作意義。

其中,南韓藝術家李世賢的作品,通過丙烯的媒介來繪畫了一種與都市相關的新山水圖式,在傳統山水的構成方式的基礎之上,重建了藝術繪畫的視覺形式語言與內容架構,在李世賢的做作品《Between Red》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當代社會獨有的危機情緒,以及通過紅色這種頗具警戒感的顏色感官之中,我們體驗到了一種有別於傳統山水繪畫的視覺與情緒的雙重體驗。鄭路的《弘仁山浮水印象》作品,用雕塑的創作方式、語言轉化了弘仁山水畫的平面圖像,通過雕塑的金屬質感消解了弘仁繪畫本身的傳統繪畫意境。通過將弘仁山水的實體化改變了弘仁山水視覺圖示的閱讀意義。鄭路用不銹鋼材質的漢字構成作為雕塑創作的元素基礎, 在一整張金屬板上切割下來的文字稱為陽字,餘下的鏤空板上的字稱之為陰字。兩種字形構成山體上下兩部分,每一座山由幾千個陰陽篆體字構成。文字陰陽互補關係與藝術家對弘仁山水的映像處理,形成了一種關乎陰陽的美學意義。鄭路通過對平面山水圖示的材料轉化、以及文字視覺化的途徑所形成的基礎創作符號,最終完整的重建了一個新的雕塑形體。在這個三維的空間之中,通過形體與環境空間的配合,將弘仁的山水重建成一種環境美學意義之中的新意境形式,這種重建同時也是一種對中國傳統繪畫形式的消解。姜迪的《林》是以鉛筆素描的方式來轉化中國的水墨藝術形式與精神表達。在姜迪的創作方式中,具有對材料轉化的一種實驗意識,水墨本身的特性代表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核,在水墨的研究與學問之中,姜迪採取了一種顛覆性視覺實驗。通過素描的轉化,以一種視覺“複製”的錯覺所形成的水墨視覺效果,並非僅僅停留在視覺經驗階段。同時這種利用素描極限的寫實方式來表現筆墨表達的意象,通過一種推向極致的理性方式來表達中國心象的感性表達,在這一過程中,同時是對繪畫行為化的一種實驗與探索。

此次37.8 ART LAB的《風景》群展,將通過一種綜合的視角來呈現與山水精神有關的藝術形式,為山水視覺體系研究增添新的藝術案例。

展覽作品

陳慶慶,襪襪的夢,數位燈光裝置作品,90 x 150 cm,北京,2005
丁彬,印記系列36,紙本水墨,420 x 330 cm,2013
黃齊成,樂山樂水之三,不銹鋼、木,190 × 25 × 18 cm,2014
姜迪,林,宣紙鉛筆,70×170cm,2013
李世賢,Between Red,布面油畫,40 x 200 cm,2011
李澤民,倣許道寧,圓珠筆、紙,244 x 157 cm,2013
鄭路,弘仁山浮水印象,不銹鋼 ,185 x 105 x 130 cm ,2009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