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第三回)抽象藝術新一代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4-10-16 11:27:03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海報

北京寺上美術館很高興向大家宣佈,由著名策展人、藝術批評家王萌先生策劃的“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第三回):抽象藝術新一代”將於10月18日下午兩點開幕。

第三回著重展示中國當代藝術進程中新一代藝術家對於“非再現繪畫”的最新探索,及其所釋放出來的文化信號、創造活性與理念突破。展期內將實施“實驗室對話”項目,由王萌通過與每位藝術家就“抽象藝術新一代”在“視覺性”、“圖式性”和“觀念性”的當代藝術理論範疇下,與各位藝術家的日常工作形成學理層面的對話,從而將藝術家創作的“個體語境”汲取出來,經由策展的文化功能建構成整體上的“知識話語”,成為藝術界特別是新一代的藝術家可供分享的公共文化的展覽文本,此成果展後將由寺上美術館出品畫冊《實驗報告:抽象藝術新一代》,展後撰寫實驗報告的論文作為對本次實驗室項目的總結,本書將作為正式出版物由智慧財産權出版社出版。

第三回展覽行動將延續“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前兩回(“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和“來自水墨的新語境”)的宗旨,將打破以開幕式作為句號的當下慣例,成為又一次“文化發生”的行動。

陳若冰1001,-2010,-Acrylic-on-canvas,-150x150-cm

“抽象藝術新一代”策展導論

“抽象”在進入21世紀依然顯示出新的增長勢頭,特別是一批年輕勢力的崛起,在當代藝術的版圖中颳起了一股值得關注的“抽象熱風”。無論席捲其中的藝術家的工作語境是否全部限定在抽象之中,當將這批作品集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構成了對“抽象”的觀念、圖式、視覺和結構進行分析和研究的範本。這對於找到“抽象”在今天的文化新語境中的確切狀態提供了可能。

如果從學理的歷史視角看,“抽象藝術在中國”這個命題,形成與今天我們所存在的這個“當下”較近關聯的,是在1980年代,那個時期抽象藝術在中國的出現,在藝術史和社會史的雙通道中,具有濃厚的藝術社會學意涵。在結束了一個時代的禁令後,抽象藝術被那個時代的青年們作為追求理想和變革社會的武器而使用。如果回到抽象藝術的發生史,在歐洲起源的關鍵點上,1910年康定斯基於慕尼黑完成的那幅水彩作品《構圖》,發現了一種繪畫的新範式,這種範式使得“現代主義”繪畫可以獲得屬於自身的主題從而用藝術家的精神進行“自由的呼吸”,使“繪畫”革命性地從幾百年根深蒂固的“傳統”和“慣例”中獨立出來。具體説,就是從對“世界外表”依賴的“再現性繪畫邏輯”中解放出來,成為藝術家的理想得以在此發生的媒介。自那時起,處於歐洲同一文化邏輯的不同地點的馬列維奇和蒙德里安分別從不同側重集合到“抽象”的革新浪潮之中,從精神統領的點線面,協同“至上主義”和“風格派”的推進,確立了“現代主義”範疇上關於“抽象”的藝術史框架。這一元氣一直延續和再進到西方世界“新大陸”的紐約畫派,“抽象表現主義”之後的“極少主義”,以及後來作為20世紀藝術史上重大拐點的“觀念革命”,對之後的幾乎所有藝術形態進行了衝擊式的震蕩,在“否性”中也出乎意料地給“之後”的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更新並擴大了藝術界對“抽象”的理解維度,這就超越了20世紀藝術批評家格林伯格所劃定的理論體系和“現代主義”教旨。 新的起點和語境,在“新的增長點”上勾畫出了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抽象藝術”的基本輪廓。這是一個從創作到概念都全方位的“打開抽象”的時刻,而不是去收緊概念,對藝術生長進行限定。如果説評定“現代範式”下的“抽象”,在與“模倣主義”訣別後所形成的“非再現繪畫邏輯”的框架內,我們可以從精神性、至上的感覺、幾何意志、造型自動主義、尖銳的硬邊、激越的情感、形式的意味、媒介還原這些“支點”上找到“價值認同”的抽象法則,那麼在今天,這一切都已經不再成為抽象價值體系中的先鋒因素。討論今天的“抽象”,我們很難越過“觀念”這個界標,但是同樣需要指出,藝術界在今天所面臨的“觀念”又不是1960年代肇始於西方的“觀念主義”那場冒險風暴。經過了藝術史的推演,一種相對泛化的模糊性“觀念”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潛在於今天的藝術世界。“泛觀念”現實下的方法論在今天的全球藝術格局下,都有各自為期不同的“緩性浸入期”,其影響的方式逐漸從20世紀“唯革新論”的“否定突變”轉變為“浸化”和“沁入”這種類似水、空氣甚至是精神世界的某種方式,顯示其擋不住的隱形力量。

遲群兩面-紅5,材質:布面油畫,尺寸:120cm×80cm,創作時間:2014

“觀念”衝擊之後的“抽象圖式”、“觀念趣味”與“視覺邏輯”,這個表述成為本次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研究“泛觀念”現實下“新抽象”藝術類型的一個學術命題。在這裡,“觀念”既是作為一種當代藝術的“趣味”而存在,同時對於當下的“抽象”又起到一種“支點性”的“龍骨作用”,潛在於作品的深層結構之中。“視覺”則是一種作品的“效用”在“圖式”的基礎上,既是創作過程中的一種“目的論”指明方向,又在“接受論”的閱讀和體驗層面成為一種具體的“實現方法”。而“圖式”,即是眾多當代的“抽象”得以確立自身的手段,也是“視覺”得以輸出和顯示的基本途徑。“抽象”,則是在這樣一個藝術語境推演至此刻的一種“形態”上的藝術存在。

何癸銳心跡系列之烙印12(120X110)2013年-(2)

展覽主題在“抽象”之外的另一個關鍵詞,“新一代”的提法,主要形成一種提示,一方面針對藝術家陣營,體現藝術批評對創作的一種未來期許,鼓勵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大膽探索和研究屬於自己時代的藝術問題,為新世紀藝術的價值轉型與功能變遷提供藝術家“個體自覺”層面上的散點突圍;同時借助這個集合起來的展示的文本,提示閱讀者聚焦這些來自不同個體所聚合起來的“新現象”,在藝術現象的作品事實中逐漸發現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可貴的是,他們的作品中散發出從“老套”的定式思維中突圍出來的一種新的精神方式和心性氣質。而客觀上,他們也的確需要樹立“新一代”的立場,在新世紀實現自己的作為。

戴丹丹《編23》織物2014-120x120cm

展期內,將在此展覽基礎上生成具體“問題”進行藝術實驗室的對話,更深地切入每位藝術家的“個體語境”之中,萃取之後的“知識話語”將成為實驗報告總結的前提去進行下一階段的深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展覽將是一次“文化發生”的行動。“寺上美術館實驗室計劃(第三回):抽象藝術新一代”,邀請陳若冰、遲群、戴丹丹、董大為、何癸銳、江芳、康海濤、孔令楠、李可政、李姝睿、廖建華、劉迪先、劉文濤、盧徵遠、馬永強、欽君、尚一心、王光樂、王豪、王劍、王一、韋加、乙蒙、詹蕤、戰興隆、張帆、張耒、張如怡、張雪瑞、張子卉、莊衛美31位從70到90幾乎最具代表性的一批藝術家,去共同完成這次行動!

王萌(批評家、策展人)

2014年10月11日于北京

董大為,塵歸塵-M,木板上色粉筆,Dong-Dawei,Dust-to-Dust-M,Pastel-on-Board,255x280x130cm,2014  

江芳作品

孔令楠 island3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