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地之愛——黃孫權個展
藝 術 家:黃孫權
開幕:2014年10月26日18:00(17:00媒體導覽)
展期:2014.10.27 – 2015.1.16
主辦:紅磚美術館
地點:紅磚美術館(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鄉何各莊)
“無地之愛——黃孫權個展”展覽開幕暨“地方敘事與社會性空間”項目啟動
紅磚美術館隆重的推出由台灣知名學者和藝術行動者黃孫權教授策劃的“無地之愛”展覽。這個展覽的開幕也標誌著紅磚美術館與黃孫權合作的長期項目“地方敘事與社會性空間”的啟動。
在“無地之愛”展覽中,黃孫權提出對地方、建築、烏托邦與社會運動的敘事策略,在社會性空間中連結的可能。若烏托邦是人類不滿現實而頑強希望的歷史,建築與藝術也是,承載一切讓其發生的故事也是。Utopia的“u”希臘字源來自“ou-topos”,即無地方,接近英文的”a-topia”。“u”也可解釋成eu-topos,意味著快樂美好。Topophilia則是地方之愛,場所之愛。U-topophilia,同時包含了愛無地以及地之愛的衝突意涵。這衝突意涵確可帶領我們從屬地主義式的認同與美好幸福的地方感,透過認識諸眾與地方之差異,轉向無地之愛的社會性藝術實踐,這也許是面對當今新自由主義造成的社會生活分裂下最有意義的實踐面向之一,也可代表藝術行動者黃孫權教授從至今的學術、策展與創作的核心思想。
這次展覽的四件作品展示了藝術行動者如何從創作者的主體觀,轉變成與田野成為共同生産者的團體協作過程,從地方之愛到無地之愛的實踐轉變。ou(烏有)以及eu(喜愛)在當代建築意義上被統一了,建築無視空間條件(無地方)完成自己夢想(愉快美好)的模型。藝術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個人主體無限放大的感受下忽略了社會政治的歷史過程,建築與藝術在翻譯人們渴望時才顯得如此失敗。唯有建築與藝術重回田野與社會性空間,識異與交往,確保差異關係的再生産,我們才能學習寓所在自己心中。
由“無地之愛”開始,將由黃孫權教授任總策劃,與知名策展人郭曉彥、紅磚美術館策展團隊合作,在今後兩至三年時間內陸續推出“地方敘事與社會性空間”項目,以藝術家/行動者在空間生産過程所牽涉的方法論之研究為驅動,展開展覽、論壇、工作坊、出版等多種實踐項目。預計邀請全球關注空間生産、地方重建、社區參與、社會性藝術的學者、藝術家、青年行動者共聚,以親歷的地方議題與實踐方式進行展覽研究的實驗,以展覽研究帶動工作坊與方法論出版,以工作坊的討論推動未來的展覽研究。
紅磚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地處北京市朝陽區東北部一號地國際藝術區,園區佔地面積約二萬平方米,展館面積近一萬平方米,由收藏家閆士傑和曹梅夫婦創立,將於2014年5月23日正式開館。美術館建築及園林設計統一由北京大學建築研究中心教授董豫贛擔綱,採用紅色磚塊作為基本建築元素,努力在建造砌築過程中不切割、儘量保證每一塊磚體的完整性從而構成了獨特的建築語言,打造出一座于生長于喧囂之外、懷擁有別樣園林的當代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主體建築分為地上兩層及局部地下一層,其中包括9個展覽空間、2個公共休閒空間、1個藝術衍生品空間。作為紅磚美術館與其他美術館在建築構成上的最大不同—一座採用中國傳統園林意象精心打造的現代園林,構成了參觀體驗和建築結構上的雙重延伸,而美術館的學術報告廳、餐廳、咖啡廳和會員俱樂部等配套設施也正散落於此。
未來,紅磚美術館將通過有序且高品質的系列展覽,結合收藏、研究、教育、出版和公共活動,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參與國際當代藝術家(項目)交流,展開學術領域突出問題和現象研究,為中國當代民營美術館的運營及發展模式,提供可行性參考。
展出作品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