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
贊助:國創物流網路集團
教育活動支援: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
策展人:呂澎、楊振宇
“自然之名——風景畫與山水畫邀請展”有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主辦,楊振宇、呂澎主辦,展覽于2014年10月10日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2號展廳展出。本次展覽所邀請的藝術家主要來自中國美術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此次展覽共計邀請兩校44位藝術家,近百幅作品,參展作品以風景畫和山水畫為主。展覽新聞發佈會和開幕式將同時于2014年10月10日下午14:30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屆時將有重要嘉賓、參展藝術家、批評家與新聞媒體出席。在展覽期間,將同時開展“自然之名——風景畫與山水畫”系列學術研討會。
展覽緣起
2014年春,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史論班和視覺文化與藝術管理班分別開設了“西方藝術史研究專題”和“藝術管理與策劃實踐”兩門課程,並同時對山水畫與風景畫的相關問題産生了興趣,於是由楊振宇老師和呂澎老師牽頭,藝術人文學院11級同學共同對此問題展開研究和探討,並且希望通過一個展覽的形式將藝術史中所面向的山水畫與風景畫的問題,同當下的在該領域有所關注、有所探索並不斷在進行實踐的藝術家聯繫起來,進行一個綜合性的考察。 20世紀以來的中國藝術史發生了一些關鍵性的變化,中西之間不同藝術形式也産生了一定的碰撞和交融,在相互的交流中,中西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學習和相互啟發在這一時期藝術史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果説20世紀的藝術史所關心的更多的是大的藝術形式和發展線索的差異和交流的話。那麼,眼前針對中西方藝術史上相似或者對應的問題進行探討和考察將會是十分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而對“風景畫”和“山水畫”的考察恰恰是符合我們的考察和研究的目的的。因為當我們把“風景畫”和“山水畫”作一個具體比對時,我們會發現,除了在描繪的題材上有類似外,兩者的分歧是那麼巨大,但是在當代,所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而,當代“風景畫”與“山水畫”除了面對傳統的分歧還要面臨現實的焦慮。
因此, 我們想借由這樣一個展覽的契機,展現中國當代山水畫和風景畫的集體面貌,同時也集中提供一批中國當代山水畫和風景畫的專題史和斷代史的富有價值的史料。同時,此次展覽的範疇定位在中國美術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之間,使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兩所現代美術院校在“自然之名”的主題內進行一次直觀的學術交流,對兩校的教學模式、教師面貌、藝術水準等互為參考,相互交流。在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上,因為地緣的因素,在中國美術學院與南京藝術學院兩所藝術專業院校間的交流一直持續不斷,近百年的交流可分為四個時期:民國初年及抗戰時期:上海美專和國立藝術院的創辦和發展,同時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支援,包括對劉海粟與林風眠個人的支援。同時,兩校間的人員交流也頗多,如黃賓虹、潘天壽、李可染、龐薰琹、關良、姜丹書等,均在兩校或學習、或任教。新中國成立伊始及院校調整時期:這一時期是兩校交流的高潮,首先,作為林風眠弟子和助教的蘇天賜分配至山東大學藝術系任教,蘇天賜在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時期同該係一起合併至南藝(時稱華東藝專),其文明遐邇的“蘇派意象油畫”可謂在國美成長,在南藝結果。其次,在全國院校調整中,顏文樑創辦的蘇州美專合併至南藝,但是顏文樑本人卻調至國美工作,任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副院長至退休。再次,1953年,國美畢業生林書中、劉菊清等八人分配至南藝任教,充實了南藝的師資隊伍。改革開放後:八五美術運動期間及九十年代初的藝術交流,2000年後主要為小規模展覽等,如在中國美院美術館舉辦的“蘇天賜藝術展”、“沈行工畫展”、“週一清畫展”等。
縱觀於此,兩校間的交流源遠流長,但主動交流交流較少,特別是主動的學術交流較少。相信這次展覽的舉辦是兩校交流的一個新的開始。
策展人意圖
人對於自然的關注,在藝術上所呈現的就是對於山水風景的描繪,而在藝術史上的體現就是山水畫和風景畫的出現,在中西藝術史上,作為一個畫科的山水畫和風景畫,其形成和演化經過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而在近代藝術史上,中西文化不斷交織碰撞的背景下,因自然之名,山水畫和風景畫進入了各自的文化視野。在此過程中,諸多有意思的藝術史問題也由此涌現:山水畫和風景畫是否可以作為同一畫科在不同文化中的體現?山水畫和風景畫的出現是否僅僅表達了人對於自然的關注,以及對此直接的反映?等等這一系列藝術史問題都在影響著當代藝術家對於風景畫和山水畫的創作。
另一方面,當代的自然景觀和社會景觀都與歷史上其他時期有著極大的不同,而身處其中的藝術家對此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現實焦慮和個體思考。對這一方面的考量,很大程度上可以了解這個時代的風尚和趣味,並探究出山水畫與風景畫圖式的變化的因素。
鋻於此,我們希望以“自然之名”,集中考察當代中國山水畫與風景畫的集體面貌,中國美術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作為當代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藝術類院校,通過一系列重要藝術家作品的展示,説明作為畫科的山水畫與風景畫在當前的發展和變化;也試圖借助對於“自然”問題有所反思或是持續關注的藝術家的作品,進一步探討當代人的生存處境和自然觀念的變化。本次展覽的學術目標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揭示中國當代風景畫與山水畫所身處的新的語境,以及其本身在藝術史領域面臨的新問題;
第二,考察中國當代藝術家在“自然”的問題上的藝術思考以及在此之下的創作狀態;
第三,在對自然(具體到“風景”與“山水”)問題的研討和反思上有所推進,並且能對於更多當代藝術家在風景畫與山水畫的思考和創作有所裨益。
展覽結構
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史上的山水畫和風景畫已經開始呈現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乃至相互交融的現狀,有一種觀點認為,中西已基本不存在純粹的山水畫和風景畫。然而我們更傾向於認為至少中西方觀眾已不習慣於審視傳統山水畫和風景畫的純粹之眼了。因而我們希望更多地從最根本的,即自然與人的關係去考量我們所面對的畫作,並從中發現藝術家如何體悟造化、思考自然、面對當下生存環境的焦慮等等。
因此,本次展覽我們並單純地希望以繪畫的媒材來劃分展示版塊,更多地我們希望通過不同繪畫形式之間的對話,體現一種更為內在、更為深層的交流,在自然的名義之下,我們用藝術進行同一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另外還將就策展和深入研討過程中所發現和關注的一些問題,體現在此次的展覽當中。
出於上述考慮,我們擬將展覽分為三個版塊:
一、萬象
二、更新
三、反思
在山水畫與風景畫的當代討論中,我們從未把兩者割裂開來,所以在展覽的陳設上我們不將兩者作過多人為的割裂。因此,在展覽的第一個大模組“萬象”,我們希望有面貌較為典型的傳統山水畫和風景畫的展示,在山水畫和風景畫強大傳統的背景下,當代所出現的不同面貌的山水畫和風景畫,並通過強烈的個人特色彰顯傳統山水和風景的在當代的強大生命力。第二個模組“更新”,依然有山水畫和風景兩部分的畫作,這一模組的側重點在於當代藝術家在自身的創作中以自然的名義提出的新問題,展現的是在當代語境産生的新困境、新焦慮和新思考。第三個模組“反思”,展示的是此次策展團隊從提出該話題始,在策展和課題研討過程中涉及到的種種文獻的展示,體現的是作為一種藝術運作手段的策展本身應該具備的諸多環節、面臨並解決的諸多問題到最終展覽成型相關的筆記、文件等內容,另一部分是對“風景與山水”進入學術研討所涉及的文獻、教案和筆記等內容的展示,集中反映策展團隊對於該問題從提出到展覽成型過程中的探索、研討以及反思的過程。